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公元前145(也有说是公元前135年)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
司马迁幼年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长城南北、长江两岸,所到之处考察民情风俗,采集典故传说。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由于他广闻博识、学厚才丰,三十岁时即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图书及各种档案史料,为以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后,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参与改革历法、制定著名的《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这是是我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太初历》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任太史令后,司马迁想完成其父编写一部史书的遗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这时,正是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的后期。一次,汉军将领李陵率作为牵制的五千步军出征,结果被匈奴主力包围。在矢尽粮绝,兵士伤亡大部份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杀敌众多,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还是效忠汉朝的。就就替李陵辩解,结果得罪盛怒中的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获罪下狱,被处宫刑。这种奇耻大辱的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未完成的史书,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经过三年囚禁,司马迁终于被赦出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决心以残烛之年发愤著书,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经过五年的埋首著述,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4年)时,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夫,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记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2003-3-7 正义姚承云:“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综理古文,宣明旧艺,咸劝儒者,以成王化者也。”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 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②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③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④ 注①……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2003-3-7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③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④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⑤?雕而为朴,⑥网漏于 吞舟之鱼,而吏治??,……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2003-3-7 大宛①之迹,②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③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④以其头为饮器,⑤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⑥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⑦俱出陇西。经匈奴,⑧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注①索隐音菀,又于袁反。 注②正义汉书云:“大宛国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东至都……
-
《史记》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集
2003-3-7 解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①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②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③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④读书怀独行君子⑤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⑥褐衣疏食不厌。⑦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⑧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2003-3-7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①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注①集解徐广曰:“遇,一作‘偶’。” 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①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 ②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③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钫?,贝带,④傅脂粉,⑤化闳?籍之属也。两人徙家安陵。 ⑥ 注①索隐暴伉。伉音苦浪反。言暴猛伉直。 注②正义籍,闳,皆名也。孺,幼小也。 注③索隐按:关训通也。谓公卿因之而通其词说。刘氏云“有所言说,皆关由之”。 注④……
-
《史记》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2003-3-7 索隐按:滑,乱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 孔子曰:“六?于治一也。①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注①正义言六?之文虽异,礼节乐和,导民立政,天下平定,其归一揆。至于谈言微中,亦以解其纷乱,故治一也。 淳于髡①者,齐之赘?②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③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
2003-3-7 集解墨子曰:“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墨子不遂而反焉。日者曰: ‘我谓先生不可以北。’”然则古人占候卜筮,通谓之“日者”。墨子亦云,非但史记也。索隐案:名卜筮曰“日者”以墨,所以卜筮占候时日通名“日者”故也。 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 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① 注①索隐案:周礼有太卜之官。此云由汉兴者,谓汉自文帝卜大横之后,其卜官更兴盛……
-
《史记》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2003-3-7 索隐龟策传有录无书,褚先生所补。其□事烦芜陋略,无可取。正义史记至元成闲十篇有录无书,而褚少孙补景?武纪,将相年表,礼书?乐书?律书,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龟策列传。日者?龟策言辞最鄙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①木,国不同……
-
《史记》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2003-3-7 索隐论语云:“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广雅云:“殖,立也。”孔安国注尚书云: “殖,生也。生资货财利。”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①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②则几无行矣。 注①正义音亡。 注②索隐挽音晚,古字通用。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① 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
-
《史记》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2003-3-7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①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②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③司马氏世典周史。④惠襄之闲,司马氏去周适晋。⑤晋中军随会奔秦,⑥而司马氏入少梁。⑦ 注①索隐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案:张晏云“南方,阳也。火,水配也。水为阴,故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兼地职”。臣瓒以为重黎氏是司天地之官,司地者宜曰北正,古文作“北”字,非也。扬雄?谯周并以为然。案:国语“黎为火正,以淳曜敦大,光照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