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诗文
全部
未知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现代
全部
诗 词 曲 文
  • 《四十二章经》 第十三章
    佚名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 《四十二章经》 第十四章
    佚名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 《四十二章经》 第十五章
    佚名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 《四十二章经》 第十六章
    佚名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 《四十二章经》 第十七章
    佚名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 《四十二章经》 第十八章
    佚名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 《四十二章经》 第十九章
    佚名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章
    佚名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一章
    佚名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二章
    佚名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三章
    佚名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四章
    佚名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五章
    佚名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六章
    佚名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 《四十二章经》 第二十七章
    佚名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 ‹
  • 1
  • 2
  • ...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
  • 91
  • 92
  • ›
热门诗文
  • 《史记》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司马迁

    2003-3-7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②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③南昌亭长④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注①正义楚州淮阴县也。 注②集解李奇曰:“无善行可推举选择。” 注③集解张晏曰:“下乡,县,属淮阴也。”索隐案:下乡,乡名,属淮阴郡。 注④索隐案:楚汉春秋作“新昌亭长”。 注⑤集解张晏曰:“未起而?蓐中食。” 信钓于城下,①诸母漂,②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 《史记》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 列传第四十七
    司马迁

    2003-3-7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①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② 注①索隐案:地理志观津县属信都。以言其累叶在观津,故云“父世”也。 正义观津城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 注②正义百官表云“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也。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窦婴引卮酒进上,曰: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

  • 《史记》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司马迁

    2003-3-7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④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注①索隐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临颍二县,今亦有颍上县。正义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 注②索隐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

  • 《史记》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司马迁

    2003-3-7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①年少时,为郡小吏,②见吏舍厕中鼠食不?,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注①索隐地理志汝南上蔡县,云“古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至十八代平侯徙新蔡”。二蔡皆属汝南。后二代至昭侯,徙下蔡,属沛,六国时为楚地,故曰楚上蔡。 注②索隐乡小史。刘氏云“掌乡文书”。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

  • 《史记》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司马迁

    2003-3-7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①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②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③司马氏世典周史。④惠襄之闲,司马氏去周适晋。⑤晋中军随会奔秦,⑥而司马氏入少梁。⑦ 注①索隐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案:张晏云“南方,阳也。火,水配也。水为阴,故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兼地职”。臣瓒以为重黎氏是司天地之官,司地者宜曰北正,古文作“北”字,非也。扬雄?谯周并以为然。案:国语“黎为火正,以淳曜敦大,光照四……

  • 《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司马迁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①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②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③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④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⑤蒙骜、王?、⑥?公等为将军。⑦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注①索隐庄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孙也,名子楚。按:战国策本名子异,后为……

热门人物
  • 焦延寿
    焦延寿

  •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公元前145(也有说是公元前135年)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司马迁幼年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长城南北、长江两岸,所到之处考察民情风俗,采集典故传说。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由于他广闻博识、学厚才丰,三十岁时即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到各地巡

  • 班固
    班固

  • 郭茂倩
    郭茂倩

  • 王充
    王充

  • 路温舒
    路温舒

热门书籍
  • 汉书
    汉书
    班固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

  • 史记
    史记
    司马迁

    《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共同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

  • 战国策
    战国策
    刘向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佚名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

  •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

  • 焦氏易林
    焦氏易林
    焦延寿

    《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十六卷,西汉焦延寿撰。《四库全书》将之列于“子部术数类”。易林源自于《周易》,每一卦各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变四千零九十六卦。《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占卦变之辞,卦爻辞较之增加十倍之多,各系以文辞,皆四言韵语。《易林》的作者未定,一般有四种说法:焦延寿,崔篆,许峻,明代学者顾炎武以为东汉后期著作。 《焦氏易林》是对《易》卦的演弈。可能是由于《管锥编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