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记》 序

    余昔者读书山中。爱其泉石塔庙之志之不详遗古略近。或出于愚夫野老之语。言□辞赘。可取者无几。将讨论删次之。未皇暇也。后二十年。仇书秘阁得庐山记。欣然以喜。以为夙愿获遂。而考其所载。疏略尤甚。熙宁五年。嘉禾陈令举舜俞谪官山前。酷嗜游览。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高深之胜。昼行山间。援毫折简。旁钞四诘。小大弗择。夜则发书攻之。至可传而后已。其高下广狭。山石水泉。与夫浮屠老子之宫庙。逸人达士之居舍。废兴衰盛…

  • 《呻吟语》 卷一·礼集·存心

    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憹之状。若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失同,何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搏击飞腾,主人略不防闲,及上臂归庭,却恁忘机自得,略不惊畏。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不动气,事事好。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说,不…

  • 《呻吟语》 卷二·乐集·问学

    学必相讲而后明,讲必相宜而后尽。孔门师友不厌穷问极言,不相然诺承顺,所谓审问明辨也。故当其时,道学大明,如拨云披雾,白日青天,无纤毫障蔽。讲学须要如此,无坚自是之心,恶人相直也。熟思审处,此四字德业之首务;锐意极力,此四字德业之要务;有渐无已,此四字德业之成务;深忧过计,此四字德业之终务。静是个见道的妙诀,只在静处潜观,六合中动的机括都解破。若见了,还有个妙诀以守之,只是一,一是大根本,运这一却…

  • 《呻吟语》 卷四·御集·世运

    势之所在,天地圣人不能违也。势来时即摧之,未必遽坏;势去时即挽之,未必能回。然而圣人每与势忤,而不肯甘心从之者,人事宜然也。世人贱老,而圣王尊之;世人弃愚,而君子取之;世人耻贫,而高士清之;世人厌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恶冷,而幽人宝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悲夫!世之人难与言矣。坏世教者,不是宦官宫安,不是农工商贸,不是衙门市井,不是囗囗。古昔盛时,民自饱暖之外无过求,自利用之外无异好,安身家之…

  • 《呻吟语》 卷五·书集·治道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字之内,以养元气为本。能使贤人君子无郁心之言,则正气培矣;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矣。此万世帝王保天下之要道也。六合之内,有一事一物相凌夺假借,而不各居其正位,不成清世界;有匹夫匹妇冤抑愤懑,而不得其分愿,不成平世界。天下万事万物皆要求个实用。实用者,与吾身心关损益者也。凡一切不急之物,供耳目之玩好,皆非实用也,愚者甚至丧其实用以求无用。悲夫!是故明君治天下,必…

  • 《北溪字义》 卷上·命

    命,犹令也,如尊命、台命之类。天无言做,如何命?只是大化流行,气到这物便生这物,气到那物又生那物,便是分付命令他一般。命一字有二义: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其实理不外乎气。盖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个气?必有主宰之者,曰理是也。理在其中为之枢纽,故大化流行,生生未尝止息。所谓以理言者,非有离乎气,只是就气上指出个理,不杂乎气而为言耳。如“天命之谓性”,“五十知天命”,“穷理尽性至于命”…

  • 《北溪字义》 卷上·意

    意者,心之所发也,有思量运用之义。大抵情者性之动,意者心之发,情是就心里面自然发动,改头换面出来底,正与性相对。意是心上拨起一念,思量运用要恁地底。情动是全体上论,意是就起一念处论。合数者而观,才应接事物时,便都呈露在面前。且如一件事物来接著,在内主宰者是心;动出来或喜或怒是情;里面有个物,能动出来底是性;运用商量,要喜那人要怒那人是意;心向那所喜所怒之人是志;喜怒之中节处又是性中道理流出来,即…

  • 《北溪字义》 卷上·一贯

    一只是这个道理全体浑沦一大本处,贯是这一理流出去,贯串乎万事万物之间。圣人之心,全体浑沦只是一理,这是一个大本处。从这大本中流出见于用,在君臣则为义,在父子则为仁,在兄弟则为友,在夫妇则为别,在朋友则为信。又分而言之,在父则为慈,在子则为孝,在君则为仁,在臣则为敬。又纤悉而言之,为视之明、听之聪、色之温、貌之恭,凡三千三百之仪,动容周旋之礼。又如乡党之条目,如见冕者与瞽者必以貌、如或仕或止、或久…

  • 《北溪字义》 卷上·诚

    诚字与忠信字极相近,须有分别。诚是就自然之理上形容出一字,忠信是就人用工夫上说。诚字后世都说差了,到伊川方云“无妄之谓诚”,字义始明。至晦翁又增两字,曰“真实无妄之谓诚”,道理尤见分晓。后世说至诚两字,动不动加诸人,只成个谦恭谨愿底意思。不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至诚乃是真实极至而无一毫之不尽,惟圣人乃可当之,如何可容易以加诸人?诚字本就天道论,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只是一个诚。天道流行,自古及今,无一…

  • 《北溪字义》 补遗·通书

    圣人纯是天理,合下无欠缺处,浑然无变动,彻内外本末皆是实,舞一毫之妄。不待思而自得,此生知也。不待勉而自中,此安行也。且如人行路,须是照管方行出路中,不然则蹉向边去。圣人如不看路,自然在路中同行,所谓“从容无不中道”,此天意也。(通书“诚则无事矣”注)凡物一色,谓之纯也。(此注通书“纯其心”句)一者,是表裹俱一,纯彻无二。少有纤毫私欲,便二矣。内一则静虚,外一则动直,而明通公溥则又无时不一也。一…

  • 《投笔肤谈》 下卷·战形

    [题解]战形者,临敌合战之形也。上二篇势实机深,固足以制胜,而战之形有未识,又何以预决彼己之胜负?故列《战形》为第九。74、夫兵有战之形,有所以战之形。鼓行旌指,兵刃相搏,战之形也。虚实藏势,向背隐机,所以战之形也。故知战之形非难,而能知所以战之形为难。能知所以战之形,则能因形以措胜。因形以措胜者,上智也。[批评]战形有所以,乃察微探玄之论。[原注]用兵者多徒知战之形,而求其知所以战之形者,则鲜…

  • 《投笔肤谈》 下卷·天经

    [题解]天经者,天之运行,犹云经纬也。上言地之利害,此言天之象数。见知地者亦当知天。惟知之,可假以取胜;不知则无变通,适重三军之疑畏也。故以为第十三。然列之于终者何也?盖天道无形,泥之者多败,欲人先修人事,如《本谋》、《家计》篇所言,而不可专恃之意也。不然,何以孟夫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法曰:“上不制于天”,又曰:“天官时日,明将不法”?138、寒暑推迁者,运也。日月星辰者,象也…

  • 《李卫公问对》 卷中

    18、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了背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诸将多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且安识虚是实、实是虚哉!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此则奇正在我、虚实在敌…

  • 《十七史百将传》 卷四

    后汉王霸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吏。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令霸至市中募人,将以击郎。市人皆大笑,举手邪榆之,霸惭_而还。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滹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官属大惧。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渡。”官属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北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

  • 《十七史百将传》 卷九

    唐李靖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谕兵,辄叹曰:“可与论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隋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床谓曰:“卿终当坐此。”大业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