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经注》 卷九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

  • 《水经注》 卷十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

  • 《水经注》 卷十一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径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径五公城西,屈径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秀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

  • 《水经注》 卷十二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圣水又东径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

  • 《水经注》 卷十三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通,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余,澄渟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焉冲照,池中尝无斥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熯不耗,阴…

  • 《水经注》 卷十四

    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径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湿余水故渎东径军都县故城南,…

  • 《水经注》 卷十五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余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余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

  • 《水经注》 卷十六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出处也。谷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世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

  • 《水经注》 卷十七

    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东北流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南出鸟鼠山渭水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渭水东南流径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 东北过襄武县北,广阳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东北流注于…

  • 《搜神记》 卷五

    蒋子文者,广陵人也。嗜酒,好色,挑挞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汉末,为秣陵尉,逐贼至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绶缚之,有顷遂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谓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是岁夏,大疫,百姓窃相恐动,颇有窃祠之者矣。文又下巫祝:“吾将大启佑孙氏,宜为我立祠;不尔,将使虫入人耳为灾。”俄而小虫如尘虻,入耳,皆死,医不能治。百姓愈恐。孙主未之信也。又下巫祝:“吾不祀我,将又以大火为灾。…

  • 《搜神记》 卷二

    寿光侯者,汉章帝时人也。能劾百鬼众魅,令自缚见形。其乡人有妇为魅所病,侯为劾之,得大蛇数丈,死于门外,妇因以安。又有大树,树有精,人止其下者死,鸟过之亦坠。侯劾之,树盛夏枯落,有大蛇,长七八丈,悬死树间。章帝闻之,征问。对曰:“有之。”帝曰:“殿下有怪,夜半后,常有数人,绛衣,披发,持火相随。岂能劾之?”侯曰:“此小怪,易消耳。”帝伪使三人为之。侯乃设法,三人登时仆地,无气。帝惊曰:“非魅也,朕相试耳。”即使解之。或云:“汉武帝时,殿下有怪常见,朱衣,披发,相随,持烛而走。帝谓刘凭曰:‘卿可除此…

  • 《搜神记》 卷三

    汉永平中,会稽钟离意,字子阿,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诉,修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悬瓮,意召孔诉问:“此何瓮也?”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莫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因发之。中得素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召问:“璧有七,何藏一耶?”伯叩头出之。 段医,字符章,广汉新都人也。习易经,明风…

  • 《搜神记》 卷四

    风伯,雨师,星也。风伯者,箕星也。雨师者,毕星也。郑玄谓:司中、司命,文星第四,第五星也。雨师:一曰屏翳,一曰号屏,一曰玄冥。蜀郡张宽,字叔文,汉武帝时为侍中。从祀甘泉,至渭桥,有女子浴于渭水,乳长七尺。上怪其异,遣问之。女曰:“帝后第七车者知我。”所来时,宽在第七车。对曰:“天星。主祭祀者,斋戒不洁,则女人见。”文王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其德也。”…

  • 《搜神记》 卷一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

  • 《搜神记》 卷六

    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夏桀之时厉山亡,秦始皇之时三山亡,周显王三十二年宋大邱社亡,汉昭帝之末,陈留昌邑社亡。京房易传曰:“山默然自移,天下兵乱,社稷亡也。”故会稽山阴琅邪中有怪山,世传本琅邪东武海中山也,时天夜,风雨晦冥,旦而见武山在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时东武县山,亦一夕自亡去,识其形者,乃知其移来。今怪山下见有东武里,盖记山所自来,以为名也。又交州脆州山移至青州。凡山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