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子部
  4. 医家类
  5. 《千金方》

《千金方》

论用药第六

+ -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每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凡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又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时,用意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又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

玉石上部

  玉泉(畏款冬花)

玉屑(恶鹿角)

丹砂(恶磁石,畏咸水)

曾青(畏菟丝子)

石胆(水英为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云母(泽泻为使,畏 甲及流水,恶徐长卿)

钟乳(蛇床子、菟丝子为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 草)

朴硝(畏麦句姜)

硝石(火为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

芒硝(石苇为使,恶麦句姜)

矾石(甘草为使,恶牡蛎)

滑石(石苇为使,恶曾青) 紫石英(长石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 甲、黄连、麦句姜)

白石英(恶马目毒公)

赤石脂(恶大黄,畏芫花)

黄石脂(曾青为使,恶细辛,畏蜚蠊、扁青、附子)

白石脂(燕粪为使,恶松脂,畏黄芩)

太一余粮(杜仲为使,畏铁落、菖蒲、贝母)

玉石中部

  水银(畏磁石)

殷孽(恶防己,畏术)

孔公孽(木兰为使,恶细辛)

阳起石(桑螵蛸为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皮,畏菟丝子)

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

石膏(鸡子为使,恶莽草、毒公)

磁石(柴胡为使,畏黄石脂,恶牡丹、莽草)

玄石(恶松脂、柏子仁、菌桂)

理石(滑石为使,畏麻黄)

玉石下部

  青琅 (得水银良,畏鸡骨,杀锡毒)

石(得火良,棘针为使,恶虎掌、毒公、 屎、细辛畏水)

特生 石(得火良,畏水)

方解石(恶巴豆)代赭(畏天雄)

大盐(漏芦为使)

草药上部

  六芝(薯蓣为使,得发良,恶恒山,畏扁青、茵陈)

天门冬(垣衣、地黄为使,畏曾青)

麦门冬(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 )

术(防风、地榆为使)

女萎、葳蕤(畏卤碱)

干地黄(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菖蒲(秦艽、秦皮为使,恶地胆、麻黄)

远志(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蜚蠊、藜芦、齐蛤)

泽泻(畏海蛤、文蛤)

薯蓣(紫芝为使,恶甘遂)

菊花(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使)

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人参(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石斛(陆英为使,恶凝水石、巴豆,畏白僵蚕、雷丸)

牛膝(恶萤火、龟甲、陆英,畏车前)

细辛(曾青、枣根为使,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滑石、硝石,反藜芦)

独活(蠡实为使)

柴胡(半夏为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

子(荆子、薏苡仁为使,恶细辛、干姜)

菥 子(得荆子、细辛良,恶干姜、苦参)

龙胆(贯众为使,恶防葵、地黄)

菟丝子(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使,恶 菌)

巴戟天(覆盆子为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蒺藜子(乌头为使)

防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络石(杜仲、牡丹为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黄连(黄芩、龙骨、理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皮,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沙参(恶防己,反藜芦)

丹参(畏咸水,反藜芦)

天名精(垣衣为使)

决明子(蓍实为使,恶大麻子)

芎 (白芷为使)

续断(地黄为使,恶雷丸)

黄 (恶龟甲)

杜若(得辛夷、细辛良,恶柴胡、前胡)

蛇床子(恶牡丹、巴豆、贝母)

茜根(畏鼠妇)

飞廉(得乌头良,恶麻黄)

薇衔(得秦皮良)

五味子(苁蓉为使,恶葳蕤,胜乌头)

草药中部

  当归(恶 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秦艽(菖蒲为使)

黄芩(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芍药(雷丸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干姜(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粪,杀半夏、莨菪毒)

本(恶 茹)

麻黄(浓朴为使,恶辛夷、石苇)

葛根(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前胡(半夏为使,恶皂角,畏藜芦)

贝母(浓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乌头)

栝蒌(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玄参(恶黄 、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苦参(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石龙芮(大戟为使,畏蛇蜕皮、吴茱萸)

石苇(滑石、杏仁为使,得菖蒲良)

狗脊(萆 为使,恶败酱)

萆 (薏苡为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

瞿麦( 草、牡丹为使,恶桑螵蛸)

白芷(当归为使,恶旋复花)

紫菀(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

白藓皮(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萆 )

白薇(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大枣、山茱萸)

紫参(畏辛夷)

仙灵脾(薯蓣为使)

款冬花(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硝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芩、黄连、黄 、青葙)

牡丹(畏菟丝子)

防己(殷孽为使,恶细辛、畏萆 ,杀雄黄毒)

女菀(畏卤咸)

泽兰(防己为使)

地榆(得发良,恶麦门冬)

海藻(反甘草)

草药下部

  大黄(黄芩为使)

桔梗(节皮为使,畏白芨、龙胆、龙眼)

甘遂(瓜蒂为使,恶远志,反甘草)

葶苈(榆皮为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

芫花(决明为使,反甘草)

泽漆(小豆为使,恶薯蓣)

大戟(反甘草)

钩吻(半夏为使,恶黄芩)

藜芦(黄连为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乌头乌喙(莽草为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

天雄(远志为使,恶腐婢)

附子(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 、人参、乌韭、大豆)

贯众( 菌为使)

半夏(射干为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虎掌(蜀漆为使,畏莽草)

蜀漆(栝蒌为使,恶贯众)

恒山(畏玉札)

野狼牙(芜荑为使,恶秦艽、地榆)

白蔹(代赭为使,反乌头)

白芨(紫石英为使,恶理石、李核仁、杏仁)

菌(得酒良,畏鸡子)

茹(甘草为使,恶麦门冬)

荩草(畏鼠妇)

夏枯草(土瓜为使)

野狼毒(大豆为使,恶麦句姜)

鬼臼(畏垣衣)

木药上部

  茯苓、茯神(马 为使,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恶白蔹)

柏子仁(牡蒙、桂心、瓜子为使,畏菊花、羊蹄、诸石、面曲)

杜仲(恶蛇蜕、玄参)

干漆(半夏为使,畏鸡子)

蔓荆子(恶乌头、石膏)

牡荆实(防风为使,恶石膏)

五加皮(远志为使,畏蛇蜕、元参)

黄柏(恶干漆)

辛夷(芎 为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酸枣仁(恶防己)

槐子(天雄、景天为使)

木药中部

  浓朴(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

山茱萸(蓼实为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吴茱萸(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秦皮(大戟为使,恶吴茱萸)

占斯(解野狼毒毒)

栀子(解踯躅毒)

秦椒(恶栝蒌、防葵,畏雌黄)

桑根白皮(续)

木药下部

  黄环(鸢尾为使,恶茯苓、防己)

石南(五加皮为使)

巴豆(芫花为使,恶 草,畏大黄、黄连、藜芦,杀斑蝥毒)

蜀椒(杏仁为使,畏款冬)

栾华(决明为使)

雷丸(荔实、浓朴为使,恶葛根)

溲疏(漏芦为使)

皂荚(柏子为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兽上部

  龙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龙角(畏干漆、蜀椒、理石)

牛黄(人参为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白胶(得火良,畏大黄)阿胶(得火良,畏大黄)

兽中部

  犀角(松脂为使,恶 菌、雷丸)

羊角(菟丝子为使)

鹿茸(麻勃为使)

鹿角(杜仲为使)

兽下部

  麋脂(畏大黄,恶甘草)。

虫鱼上部

  蜜蜡(恶芫花、齐蛤)

蜂子(畏黄芩、芍药、牡蛎)

牡蛎(贝母为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桑螵蛸(畏旋复花)

海蛤(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龟甲(恶沙参、蜚蠊)

虫鱼中部

  伏翼(苋实、云实为使)

皮(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蜥蜴(恶硫黄、斑蝥、芜荑)

露蜂房(恶干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

虫(畏皂荚、菖蒲)

蛴螬(蜚蠊为使,恶附子)

鳖甲(恶矾石)

鱼甲(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乌贼鱼骨(恶白蔹、白芨)

蟹(杀莨菪毒、漆毒)

天鼠粪(恶白蔹、白薇)

鱼虫下部

  蛇蜕(畏磁石及酒)

蜣螂(畏羊角、石膏)

斑蝥(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

地胆(恶甘草)

马刀(得水良)

果上部

  大枣(杀乌头毒)

果下部

  杏仁(得火良,恶黄 、黄芩、葛根,解锡、胡粉毒,畏莽草)

菜上部

  冬葵子(黄芩为使)

 菜中部

  葱实(解藜芦毒)

米上部

  麻 、麻子(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米中部

  大豆及黄卷(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大麦(食蜜为使)

酱(杀药毒、火毒)。

上一百九十七种有相制使,其余皆无,故不备录。

或曰∶古人用药至少,分两亦轻,瘥病极多;观君处方,非不烦重,分两亦多,而瘥病不及古人者,何也?答曰∶古者日月长远,药在土中,自养经久,气味真实,百姓少欲,禀气中和,感病轻微,易为医疗。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轻虚,人多巧诈,感病浓重,难以为医。

病轻用药须少, 重用药即多。此则医之一隅,何足怪也。又古之医者,自将采取,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根据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委采药时节。

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于此。夫处方者,常须加意,重复用药,药乃有力。若学古人,徒自误耳。将来学人,须详熟之。

凡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雄黄、硫黄等,皆须光明映澈,色理鲜净者为佳。不然令人身体干燥,发热口干而死。

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

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唯须精新也。

序
序 1
诸论
论大医习业第一 2
论大医精诚第二 3
论治病略例第三 4
论诊候第四 5
议处方第五 6
论用药第六 7
论合和第七 8
论服饵第八 9
论药藏第九 10
妇人方上
求子第一 11
妊娠恶阻第二 12
养胎第三 13
妊娠诸病第四 14
产难第五 15
子死腹中第六 16
逆生第七 17
胞胎不出第八 18
下乳第九 19
妇人方中
虚损第十 20
虚烦第十一 21
中风第十二 22
心腹痛第十三 23
恶露第十四 24
下痢第十五 25
淋渴第十六 26
杂治第十七 27
妇人方下
补益第十八 28
月水不通第十九 29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30
月经不调第二十一 31
上少小婴孺方上
序例第一 32
初生出腹第二 33
惊痫第三 34
客忤第四 35
伤寒第五 36
上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37
癖结胀满第七 38
痈疽瘰第八 39
小儿杂病第九 40
上七窍病
目病第一 41
鼻病第二 42
口病第三 43
舌病第四 44
唇病第五 45
齿病第六 46
喉病第七 47
耳疾第八 48
面药第九 49
风毒香港脚方
论风毒状第一 50
汤液第二 51
诸散第三 52
酒醴第四 53
诸膏第五 54
治诸风方
论杂风状第一 55
诸风第二 56
贼风第三 57
偏风第四 58
风痱第五 59
风懿第六 60
角弓反张第七 61
风痹第八 62
伤寒方上
伤寒例第一 63
辟温第二 64
伤寒膏第三 65
发汗散第四 66
发汗汤第五 67
发汗丸第六 68
宜吐第七 69
宜下第八 70
发汗吐下后第九 71
伤寒方下
伤寒杂治第十 72
劳复第十一 73
百合第十二 74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75
伤寒发黄第十四 76
温疟第十五 77
诊溪毒证第十六 78
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79
肝虚实第二 80
肝劳第三 81
筋极第四 82
坚症积聚第五 83
胆腑方
胆腑脉论第一 84
胆虚实第二 85
咽门论第三 86
髓虚实第四 87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88
吐血第六 89
万病丸散第七 90
心脏方
心脏脉论第一 91
心虚实第二 92
心劳第三 93
脉极第四 94
脉虚实第五 95
心腹痛第六 96
胸痹第七 97
头面风第八 98
小肠腑方
小肠腑脉论第一 99
小肠虚实第二 100
舌论第三 101
风眩第四 102
风癫第五 103
惊悸第六 104
好忘第七 105
脾脏方
脾脏脉论第一 106
脾虚实第二 107
脾劳第三 108
肉极第四 109
肉虚实第五 110
秘涩第六 111
热痢第七 112
冷痢第八 113
疳湿痢第九 114
小儿痢第十 115
胃腑方
胃腑脉论第一 116
胃虚实第二 117
喉咙论第三 118
反胃第四 119
呕吐哕逆第五 120
噎塞第六 121
胀满第七 122
痼冷积热第八 123
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124
肺虚实第二 125
肺劳第三 126
气极第四 127
积气第五 128
肺痿第六 129
肺痈第七 130
飞尸鬼疰第八 131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132
大肠虚实第二 133
肛门论第三 134
皮虚实第四 135
咳嗽第五 136
痰饮第六 137
九虫第七 138
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139
肾虚实第二 140
肾劳第三 141
精极第四 142
骨极第五 143
骨虚实第六 144
腰痛第七 145
补肾第八 146
膀胱腑方
膀胱腑脉论第一 147
膀胱虚实第二 148
胞囊论第三 149
三焦脉论第四 150
三焦虚实第五 151
霍乱第六 152
杂补第七 153
消渴淋闭方
消渴第一 154
淋闭第二 155
溺血第三 156
水肿第四 157
痈肿毒方
疔肿第一 158
痈疽第二 159
发背第三 160
丹毒第四 161
瘾疹第五 162
瘭疽第六 163
痔漏方
九漏第一 164
空青商陆散 165
肠痈第二 166
五痔第三 167
疥癣第四 168
恶疾大风第五 169
解毒杂治方
解食毒第一 170
解百药毒第二 171
解五石毒第三 172
蛊毒第四论 173
胡臭漏腋第五 174
脱肛第六 175
瘿瘤第七 176
阴第八 177
备急方
卒死第一 178
蛇虫等毒第二 179
诸般伤损第三 180
火疮等证第四 181
食治方
序论第一 182
果实第二 183
菜蔬第三 184
谷米第四 185
鸟兽第五 186
养性
养性序第一 187
道林养性第二 188
居处法第三 189
按摩法第四 190
调气法第五 191
服食法第六 192
黄帝杂忌法第七 193
房中补益第八 194
脉法
平脉大法第一 195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196
指下形状第三 197
五脏脉所属第四 198
分别病形状第五 199
三关主对法第六 200
五脏积聚第七 201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202
何时得病第九 203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204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205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206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207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208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209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210
针灸上
明堂三人图第一 211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212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213
针灸禁忌法第三 214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215
用针略例第五 216
灸例第六 217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218
针灸下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219
头面第一 220
心腹第二 221
四肢第三 222
风痹第四 223
热病第五 224
瘿瘤第六 225
杂病第七 226
妇人病第八 227
小儿病第九 228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