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子部
  4. 小说家类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

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1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2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3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4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5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6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7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8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听贾诩 9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10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11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穗大战吕布 12
第十三回 李?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13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14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15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水 16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17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拨矢啖睛 18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19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20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21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22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23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24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25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26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27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28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29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30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31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32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33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34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35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36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37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38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39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40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41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42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43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44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45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46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47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48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49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50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51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52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53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54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55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56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57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58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59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60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61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62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63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64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65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66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67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68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69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70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71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72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73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74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75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76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77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78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79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80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81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82
第八十三回 战?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83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84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85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86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87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88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89
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90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91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92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 93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94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95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96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97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98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99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100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中计 101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102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103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104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105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106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107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108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109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110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111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112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 姜维斗阵破邓艾 113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114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115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116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117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118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119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120
热门书籍
  • 水浒传
    水浒传
    施耐庵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

  • 金史
    金史
    脱脱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

  • 宋史
    宋史
    脱脱 阿鲁图 等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

  • 辽史
    辽史
    脱脱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

  • 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

    农桑辑要是元王朝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中国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正值黄河流域多年战乱、生产凋敝之际,此书编成后颁发各地作为指导农业生产之用。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参加编写及修订补充,成书于至元十年 (1273年)。选辑古代至元初农书的有关内容,对13世纪以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加以系统总结研究。全书7卷,包括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

热门诗文
  • [南吕]一枝花 杭州景
    关汉卿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项玻璃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 [南吕]一枝花 赠朱帘秀
    关汉卿

    轻裁是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四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相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 [南吕]四块玉 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 [双调]大德歌 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 [双调]大德歌 冬
    关汉卿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 [双调]大德歌 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热门人物
  • 脱脱
    脱脱

    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

  • 施耐庵
    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嘉靖间出版郭勋

  • 关汉卿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

  • 罗贯中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点击放大

  • 畅师文
    畅师文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