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正史类
  4. 史部
  5. 《新唐书》

《新唐书》

卷四·礼乐四

+ -

礼乐四

人授 耒耜于侍中,太仆卿一人执牛,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侍卫。三公以宰相摄,九卿以 左右仆射、尚书、御史大夫摄,三诸侯以正员一品官及嗣王摄。推数一用古制。礼 仪使一人、太常卿一人赞礼;三公、九卿、诸侯执牛三十人,用六品以下官,皆服 袴褶。御耒耜二,并韬皆以青。其制度取合农用,不雕饰,毕日收之,藉耒耜丈席 二。先农坛高五尺,广五丈,四出陛,其色青。三公、九卿、诸侯耒十有五。御耒 之牛四,其二,副也,并牛衣。每牛各一人,绛衣介帻,取闲农务者,礼司以人赞 导之。执耒持耜,以高品中官二人,不袴褶。皇帝诣望耕位,通事舍人分导文、武 就耕所。太常帅其属,用庶人二十八,以郊社令一人押之。太常少卿一人,率庶人 趋耕所。博士六人,分赞耕礼。司农少卿一人,督视庶人终千亩。廪牺令二人,间 一人奉耒耜授司农卿,以五品、六品清官摄;一人掌耒耜,太常寺用本官。三公、 九卿,诸侯耕牛四十,其十,副也,牛各一人。庶人耕牛四十,各二牛一人。庶人 耒耜二十具、锸二具,木为刃。主藉田县令一人,具朝服,当耕时立田侧,毕乃退。 畿甸诸县令先期集,以常服陪耕所,耆艾二十人,陪于庶人耕位南。三公从者各三 人,九卿、诸侯从者各一人,以助耕。皆绛服介帻,用其本司隶。是时虽草具其仪 如此,以水、旱、用兵而止。

皇帝谒陵,行宫距陵十里,设坐于斋室,设小次于陵所道西南,大次于寝西南。 侍臣次于大次西南,陪位者次又于西南,皆东向。文官于北,武官于南,朝集使又 于其南,皆相地之宜。

前行二日,遣太尉告于庙。皇帝至行宫,即斋室。陵令以玉册进署。设御位于 陵东南隅,西向,有冈麓之阂,则随地之宜。又设位于寝宫之殿东陛之东南,西向。 尊坫陈于堂户东南。百官、行从、宗室、客使位神道左右,寝宫则分方序立大次前。

其日,未明五刻,陈黄麾大仗于陵寝。三刻,行事官及宗室亲五等、诸亲三等 以上并客使之当陪者就位。皇帝素服乘马,华盖、繖、扇,侍臣骑从,诣小次。步 出次,至位,再拜。又再拜。在位皆再拜,又再拜。少选,太常卿请辞,皇帝再拜, 又再拜。奉礼曰:“奉辞。”在位者再拜。皇帝还小次,乘马诣大次,仗卫列立以 俟行。百官、宗室、诸亲、客使序立次前。皇帝步至寝宫南门,仗卫止。乃入,繇 东序进殿陛东南位,再拜;升自东阶,北向,再拜,又再拜。入省服玩,抆拭帐箦, 进太牢之馔,加珍羞。皇帝出尊所,酌酒,入,三奠爵,北向立。太祝二人持玉册 于户外,东向跪读。皇帝再拜,又再拜,乃出户,当前北向立。太常卿请辞,皇帝 再拜,出东门,还大次,宿行宫。

若太子、诸王、公主陪葬柏城者,皆祭寝殿东庑;功臣陪葬者,祭东序。为位 奠馔,以有司行事。

或皇后从谒,则设大次寝宫东,先朝妃嫔次于大次南,大长公主、诸亲命妇之 次又于其南,皆东向。以行帐具障谒所,内谒者设皇后位于寝宫东,大次前,少东。 先朝妃嫔位西南,各于次东,司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帝既发行宫,皇后乘四 望车之大次,改服假髻,白练单衣。内典引导妃嫔以下就位。皇后再拜,陪者皆拜。 少选,遂辞,又拜,陪者皆拜。皇后还寝东大次,陪者退。皇后钿钗礼衣,乘舆诣 寝宫,先朝妃嫔、大长公主以下从。至北门,降舆,入大次,诣寝殿前西阶之西, 妃嫔、公主位于西,司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后再拜,在位者皆拜。皇后繇西 阶入室,诣先帝前再拜,复诣先后前再拜,进省先后服玩,退西厢,东向立,进食。 皇帝出,乃降西阶位。辞,再拜,妃嫔皆拜。诣大次更衣,皇帝过,乃出寝宫北门, 乘车还。

天子不躬谒,则以太常卿行陵。所司撰日,车府令具轺车一马清道,青衣、团 扇、曲盖繖,列俟于太常寺门。设次陵南百步道东,西向。右校令具剃器以备汛扫。 太常卿公服乘车,奉礼郎以下从。至次,设卿位兆门外之左,陵官位卿东南,执事 又于其南,皆西向。奉礼郎位陵官之西,赞引二人居南。太常卿以下再拜,在位皆 拜。谒者导卿,赞引导众官入,奉行、复位皆拜。出,乘车之它陵。有芟治,则命 之。

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 社各一祭。皇考陵,朔、望及节祭,而日进食。又荐新于诸陵,其物五十有六品。 始将进御,所司必先以送太常与尚食,滋味荐之,如宗庙。

贞观十三年,太宗谒献陵,帝至小次,降舆,纳履,入阙门,西向再拜,恸哭 俯伏殆不能兴。礼毕,改服入寝宫,执馔以荐。阅高祖及太穆后服御,悲感左右。 步出司马北门,泥行二百步。

永徽二年,有司言:“先帝时,献陵既三年,惟朔、望、冬至、夏伏、腊、清 明、社上食,今昭陵丧期毕,请上食如献陵。”从之。六年正月朔,高宗谒昭陵, 行哭就位,再拜擗踊毕,易服谒寝宫。入寝哭踊,进东阶,西向拜号,久,乃荐太 牢之馔,加珍羞,拜哭奠馔。阅服御而后辞,行哭出寝北门,御小辇还。

显庆五年,诏岁春、秋季一巡,宜以三公行陵,太常少卿贰之,太常给卤薄, 仍著于令。始,《贞观礼》岁以春、秋仲月巡陵,至武后时,乃以四季月、生日、 忌日遣使诣陵起居。景龙二年,右台侍卿史唐绍上书曰:“礼不祭墓,唐家之制, 春、秋仲月以使具卤簿衣冠巡陵。天授之后,乃有起居,遂为故事。夫起居者,参 候动止,事生之道,非陵寝法。请停四季及生日、忌日、节日起居,淮式二时巡陵。” 手敕曰:“乾陵岁冬至、寒食以外使,二忌以内使朝奉。它陵如绍奏。”至是又献、 昭、乾陵皆日祭。太常博士彭景直上疏曰:“礼无日祭陵,惟宗庙月有祭。故王设 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数,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 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焉 祭之,无祷乃止。又谯周《祭志》:‘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月 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谓之月祭,二祧之庙无月祭。’则古皆无日祭者。今诸陵 朔、望食,则近于古之殷事;诸节日食,近于古之荐新。郑注《礼记》:‘殷事, 月朔、半荐新之奠也。’又:‘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近代始以朔、 望诸节祭陵寝,唯四时及腊五享庙。考经据礼,固无日祭于陵。唯汉七庙议,京师 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庙,园各有寝、便殿,故日祭于寝,月 祭于便殿。元帝时,贡禹以礼节烦数,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又议七庙外,寝 园皆无复。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后刘歆引《春秋传》‘日祭, 月祀,时享,岁贡。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后 汉陵寝之祭无传焉。魏、晋以降,皆不祭墓。国家诸陵日祭请停如礼。”疏奏,天 子以语侍臣曰:“礼官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沿革,何专古为?乾陵宜朝 晡进奠如故。昭、献二陵日一进,或所司苦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

开元十五年敕:“宣皇帝、光皇帝陵,以县令检校,州长官岁一巡。”又敕: “岁春、秋巡陵,公卿具仗出城,至陵十里复。”

十七年,玄宗谒桥陵,至需垣西阙下马,望陵涕泗,行及神午门,号恸再拜。 且以三府兵马供卫,遂谒定陵、献陵、昭陵、乾陵乃还。

二十三年,诏:“献、昭、乾、定、桥五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各日 设一祭。若节与朔、望、忌日合,即准节祭料。桥陵日进半羊食。”二十七年,敕 公卿巡陵乘辂,其令太仆寺,陵给辂二乘及仗。明年,制:“以宣皇帝、光皇帝、 景皇帝、元皇帝追尊号谥有制,而陵寝所奉未称。建初、启运陵如兴宁、永康陵, 置署官、陵户,春、秋仲月,分命公卿巡谒。二十年诏:建初、启运、兴宁、永康 陵,岁四时、八节,所司与陵署具食进。”天宝二年,始以九月朔荐衣于诸陵。又 常以寒食荐饧粥、鸡球、雷车,五月荐衣、扇。

陵司旧曰署,十三载改献、昭、乾、定、桥五陵署为台,令为台令,升旧一阶。 是后诸陵署皆称台。

大历十四年,礼仪使颜真卿奏:“今元陵请朔、望、节祭,日荐,如故事;泰 陵惟朔、望、岁冬至、寒食、伏、腊、社一祭,而罢日食。”制曰:“可。”贞元 四年,国子祭酒包佶言:“岁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诸陵,陵台所由导至陵下,礼 略,无以尽恭。”于是太常约旧礼草定曰:“所司先撰吉日,公卿辂车、卤薄就太 常寺发,抵陵南道东设次,西向北上。公卿既至次,奉礼郎设位北门外之左,陵官 位其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谒者导公卿,典引导众官就位,皆拜。公卿、众官以 次奉行,拜而还。”

故事,朝陵公卿发,天子视事不废。十六年,拜陵官发,会董晋卒,废朝。是 后公卿发,乃因之不视事。

元和元年,礼仪使杜黄裳请如故事,丰陵日祭,崇陵唯祭朔、望、节日、伏、 腊。二年,宰臣建言:“礼有著定,后世徇一时之慕,过于烦,并故陵庙有荐新, 而节有遣使,请岁太庙以时享,朔、望上食,诸陵以朔、望奠,亲陵以朝晡奠,其 余享及忌日告陵皆停。”

本纪
卷一·高祖 1
卷二·太宗 2
卷三·高宗 3
卷四·则天皇后 中宗 4
卷五·睿宗 玄宗 5
卷六·肃宗 代宗 6
卷七·德宗 顺宗 宪宗 7
卷八·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8
卷九·懿宗 僖宗 9
卷十·昭宗 哀帝 10
志
卷一·礼乐一 11
卷二·礼乐二 12
卷三·礼乐三 13
卷四·礼乐四 14
卷五·礼乐五 15
卷六·礼乐六 16
卷七·礼乐七 17
卷八·礼乐八 18
卷九·礼乐九 19
卷十·礼乐十 20
卷十一·礼乐十一 21
卷十二·礼乐十二 22
卷十三·仪卫 23
卷十四·车服 24
卷十五 25
卷十六 26
卷十七 27
卷十八 28
卷十九 29
卷二十 30
卷二十一 31
卷二十二 32
卷二十三 33
卷二十四 34
卷二十五 35
卷二十六 36
卷二十七 37
卷二十八 38
卷二十九 39
卷三十 40
卷三十一 41
卷三十二 42
卷三十三 43
卷三十四 44
卷三十五 45
卷三十六 46
卷三十七 47
卷三十八 48
卷三十九 49
卷四十 50
卷四十一 51
卷四十二 52
卷四十三 53
卷四十四 54
卷四十五 55
卷四十六 56
卷四十七 57
卷四十八 58
卷四十九 59
卷五十 60
表
卷一 61
卷二 62
卷三 63
卷四 64
卷五 65
卷六 66
卷七 67
卷八 68
卷九 69
卷十 70
卷十一 71
卷十二 72
卷十三 73
卷十四 74
卷十五 75
列传
卷一 76
卷二 77
卷三 78
卷四 79
卷五 80
卷六 81
卷七 82
卷八 83
卷九 84
卷十 85
卷十一 86
卷十二 87
卷十三 88
卷十四 89
卷十五 90
卷十六 91
卷十七 92
卷十八 93
卷十九 94
卷二十 95
卷二十一 96
卷二十二 97
卷二十三 98
卷二十四 99
卷二十五 100
卷二十六 101
卷二十七 102
卷二十八 103
卷二十九 104
卷三十 105
卷三十一 106
卷三十二 107
卷三十三 108
卷三十四 109
卷三十五 110
卷三十六 111
卷三十七 112
卷三十八 113
卷三十九 114
卷四十 115
卷四十一 116
卷四十二 117
卷四十三 118
卷四十四 119
卷四十五 120
卷四十六 121
卷四十七 122
卷四十八 123
卷四十九 124
卷五十 125
卷五十一 126
卷五十二 127
卷五十三 128
卷五十四 129
卷五十五 130
卷五十六 131
卷五十七 132
卷五十八 133
卷五十九 134
卷六十 135
卷六十一 136
卷六十二 137
卷六十三 138
卷六十四 139
卷六十五 140
卷六十六 141
卷六十七 142
卷六十八 143
卷六十九 144
卷七十 145
卷七十一 146
卷七十二 147
卷七十三 148
卷七十四 149
卷七十五 150
卷七十六 151
卷七十七 152
卷七十八 153
卷七十九 154
卷八十 155
卷八十一 156
卷八十二 157
卷八十三 158
卷八十四 159
卷八十五 160
卷八十六 161
卷八十七 162
卷八十八 163
卷八十九 164
卷九十 165
卷九十一 166
卷九十二 167
卷九十三 168
卷九十四 169
卷九十五 170
卷九十六 171
卷九十七 172
卷九十八 173
卷九十九 174
卷一百 175
卷一百零一 176
卷一百零二 177
卷一百零三 178
卷一百零四 179
卷一百零五 180
卷一百零六 181
卷一百零七 182
卷一百零八 183
卷一百零九 184
卷一百一十 185
卷一百一十一 186
卷一百一十二 187
卷一百一十三 188
卷一百一十四 189
卷一百一十五 190
卷一百一十六 191
卷一百一十七 192
卷一百一十八 193
卷一百一十九 194
卷一百二十 195
卷一百二十一 196
卷一百二十二 197
卷一百二十三 198
卷一百二十四 199
卷一百二十五 200
卷一百二十六 201
卷一百二十七 202
卷一百二十八 203
卷一百二十九 204
卷一百三十 205
卷一百三十一 206
卷一百三十二 207
卷一百三十三 208
卷一百三十四 209
卷一百三十五 210
卷一百三十六 211
卷一百三十七 212
卷一百三十八 213
卷一百三十九 214
卷一百四十 215
卷一百四十一 216
卷一百四十二 217
卷一百四十三 218
卷一百四十四 219
卷一百四十五 220
卷一百四十六 221
卷一百四十七 222
卷一百四十八 223
卷一百四十九 224
卷一百五十 225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