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子部
  4. 杂家类
  5. 《夜航船》

《夜航船》

泉石

+ -

八功德水

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北京西山、南京灵谷,皆取此义。

斟溪

在连州。一日十溢十竭。

潮泉

在安宁州。一日三溢三竭。

漏勺

在贵阳城外。一日百盈百涸,应铜壶漏刻。

中冷泉

在扬子江心。李德裕为相,有奉使者至金陵,命置中冷水一壶。其人忘却。至石头城,及汲以献李。饮之,曰:“此颇似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惠山泉

在无锡县锡山。旧名九龙山,有泉出石穴。陆羽品之,谓天下第二泉。

趵突泉

在济南。平地上水趵起数尺,看水者以水之高下,卜其休咎。

范公泉

在青州府。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溪侧忽涌醴泉,遂以范公名之。今医家汲水丸药,号青州白丸子。

妒女泉

在并州。妇女不得靓妆彩服,至其地必致风雨。

阿井水

在东阿县。以黑驴皮,取其水煎成膏,即名“阿胶”。

虎跑泉

在钱塘。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大师栖禅其中,以无水欲去。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乃建虎跑寺。观泉者,僧为举梵呗,泉即觱沸而出。

六一泉

在孤山之南。宋元六年,东坡与会勤上人同哭欧阳公处也。勤上人讲堂初构,阙地得泉,东坡为作泉铭。以两人皆列欧公门下,此泉方出,适哭公讣,名以六一,犹见公也。

参寥泉在智果寺。

东坡泉在昌县。

醉翁亭侧,亦有六一泉。

夜合石

新昌东北洞山寺水口,有二石,高丈余,土人言:二石夜间常合为一。

热石

临武有热石,状如常石,而气如炽炭,置物其上立焦。

松化石

松树至五百年,一夜风雷化为石质,其树皮松节,毫忽不爽。唐道士马自然指延真观松,当化为石,一夕果化。

望夫石

武昌山有石,状如人。俗传贞妇之夫从役远征,妇携子送至此,立望其夫而死,尸化为石。

醒酒石

唐李文饶于平泉庄,聚天下珍木怪石,有醒酒石,尤所钟爱。其属子孙曰:“以平泉庄一木一石与人者,非吾子孙也。”后其孙延古守祖训,与张全义争此石,卒为所杀。

赤心石

武后时争献祥瑞。洛滨居民,有得石而剖之中赤者,献于后,曰:“是石有赤心。”李昭德曰:“此石有赤心,其余岂皆谋反也!”

十九泉

在严滩钓台下。陆羽品天下泉味,谓此泉当居第十九。

一指石

在桐庐县缀岩谷间,以指抵之则动,故名。

鱼石

涪州江心有石,上刻双鱼,每鱼三十六鳞,旁有石秤石斗,现则岁丰。

龙井

在汤阴。相传孙登尝寓此。岁旱,农夫祷于龙洞,得雨。登曰:“此病龙雨也,安能苏禾稼乎?”嗅之果腥秽。龙时背生疽,变一老翁,求登治,曰:“痊当有报。”不数日,大雨,见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即龙穿此以报也。

温泉

在汝州城西者,武后尝幸此。其侧又有冷泉。

顺天府汤山下有泉,四时常温,浴之愈疾。

遵化亦有汤泉。阜平有二泉,一温一冷。

云南安宁温泉,色如碧玉,可鉴毛发。

骊山西绣岭下有温泉。

玉泉

在玉泉山下。泉出石罅间,因凿石为螭头,泉从螭口出,鸣若杂佩,色若素练,味极甘美,潴而为池,广可三丈,流于西湖,遂为燕山八景之一。

神农井

在长子羊头山,即神农得佳谷处。

杜康泉

舜祠东庑下,康汲此以酿酒。或以中冷水及惠山泉称之,一升重二十四铢,是泉较轻一铢。

金鸡石

建德草堂寺之北,罗隐常过此,戏题曰:“金鸡不向五更啼。”石遂迸裂,有鸡飞鸣而去。

玉乳泉

丹阳刘伯刍,论此水为天下第四泉。

绿珠井

在博白双角山下,梁氏女绿珠生此。汲饮者产女必丽色。

容县有杨妃井,因妃生此而名。

郁林有司命井,甘淡半之,可给阖境。

龙焙泉

建宁凤凰山下,一名御泉。宋时取此水造茶入贡。

仁义石

建阳二石对立,左曰仁,右曰义。

一滴泉

在广信南岩。泉自石窦中出,四时不竭。宋朱熹诗有:“一窍有灵通地脉,平空无雨滴天浆。”

谷帘泉

南康府城西。泉水如帘,布岩而下者三十余派。陆羽品其味为天下第一。

玉女洞

洞有飞泉,甘且冽。苏轼过此,汲两瓶去。恐后复取为从者所绐,乃破竹作券,使寺僧藏之,以为往来之信,戏曰“调水符”。

画山石

宁州石上有文,灿然若战马状,无异画图。故名。

山鸡石

宝鸡陈仓山下有石,似山鸡状,晨鸣山巅,声闻三十里。

石泉

井陉有石泉,隋妙阳公主久疾,浴此遂愈。

瀑布泉

庐州开先寺。李白诗:“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醴泉

在新喻。黄庭坚尝饮此,叹曰:“惜陆鸿渐辈不及知也。”题曰“醴泉”。

卓锡泉

在大庾岭。唐僧卢能被众僧夺衣钵,追至大庾岭,渴甚。能以锡卓石,泉涌清甘,众骇而退。

愈痞泉

鹤庆符城东南,有温泉。每三月,郡人有痞疾者浴此即愈。

序
序 1
天文部
象纬 2
日月 3
星 4
风云 5
雨 6
雷电虹霓 7
雪霜 8
露雾冰 9
时令 10
春 11
夏 12
秋 13
冬 14
历律 15
地理部
疆域 16
建都 17
地名 18
古迹 19
山川 20
泉石 21
景致 22
人物部
帝王(1) 23
帝王(2) 24
仪制 25
名臣 26
奸佞大臣 27
考古部
姓氏 28
析类(1) 29
析类(2) 30
伦类部
君臣 31
父子(1) 32
父子(2) 33
夫妇 34
婿 35
兄弟 36
叔嫂 37
姊妹 38
师徒 39
朋友 40
奴婢 41
选举部
制科 42
乡试 43
会试 44
殿试 45
门生 46
下第 47
荐举 48
滥爵 49
官制(1) 50
官制(2) 51
宰相参政 52
尚书、部曹、卿寺 53
宫詹、学士、翰苑 54
谏官 55
御史 56
使臣 57
郡守 58
州县 59
学官 60
政事部
经济 61
烛奸 62
识断 63
清廉 64
受职 65
致仕 66
降黜、贪鄙 67
文学部
经史 68
书籍 69
博洽 70
勤学 71
著作 72
诗词 73
歌赋 74
书简 75
字学 76
书画 77
不学 78
文具 79
礼乐部
礼制一·婚姻 80
礼制二·丧事 81
礼制三·祭祀 82
律吕 83
乐律 84
兵刑部
军旅 85
刑法 86
日用部
宫室 87
衣冠 88
衣裳 89
饮食 90
宝玩部
金玉 91
珍宝 92
玩器 93
容貌部
形体(1) 94
形体(2) 95
妇女 96
九流部
道教(1) 97
道教(2) 98
佛教(1) 99
佛教(2) 100
医 101
相 102
葬 103
卜算 104
拆字、杂技 105
外国部
夷语 106
外译 107
植物部
草木 108
花卉 109
四灵部
飞禽 110
走兽(1) 111
走兽(2) 112
鳞介(1) 113
鳞介(2) 114
虫豸 115
荒唐部
鬼神 116
怪异 117
物理部
物类相感 118
身体 119
衣服 120
饮食 121
器用 122
文房 123
金珠 124
果品 125
菜蔬 126
花木 127
鸟兽 128
虫鱼 129
方术部
符咒 130
方法 131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