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经部
  4. 春秋类
  5. 《左传》

《左传》

成公十七年

+ -

【经】十有七年春,卫北宫括帅师侵郑。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六月乙酋,同盟于柯陵。秋,公至自会。齐高无咎出奔莒。九月辛丑,用郊。晋侯使荀罃来乞师。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人伐郑。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郑。壬申,公孙婴卒于貍脤。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邾子玃且卒。晋杀其大夫郤錡、郤犨、郤至。楚人灭舒庸。

【传】十七年春,王正月,郑子驷侵晋虚、滑。卫北宫括救晋,侵郑,至于高氏。

夏五月,郑大子髡顽、侯孺为质于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郑。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

晋范文子反自鄢陵,使其祝宗祈死,曰:「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六月戊辰,士燮卒。

乙酉同盟于柯陵,寻戚之盟也。

楚子重救郑,师于首止。诸侯还。

齐庆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鲍牵见之,以告国武子,武子召庆克而谓之。庆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国子谪我!」夫人怒。国子相灵公以会,高、鲍处守。及还,将至,闭门而索客。孟子诉之曰:「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齐人来召鲍国而立之。

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臣。施氏卜宰,匡句须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冬,诸侯伐郑。十月庚午,围郑。楚公子申救郑,师于汝上。十一月,诸侯还。

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还自郑,壬申,至于狸脤而占之,曰:「余恐死,故不敢占也。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言之,之莫而卒。

齐侯使崔杼为大夫,使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国佐从诸侯围郑,以难请而归。遂如卢师,杀庆克,以谷叛。齐侯与之盟于徐关而复之。十二月,卢降。使国胜告难于晋,待命于清。

晋厉公侈,多外嬖。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以胥克之废也,怨郤氏,而嬖于厉公。郤錡夺夷阳五田,五亦嬖于厉公。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既,矫亦嬖于厉公。栾书怨郤至,以其不从己而败楚师也,欲废之。使楚公子伐告公曰:「此战也,郤至实召寡君。以东师之未至也,与军帅之不具也,曰:『此必败!吾因奉孙周以事君。』」公告栾书,书曰:「其有焉!不然,岂其死之不恤,而受敌使乎?君盍尝使诸周而察之?」郤至聘于周,栾书使孙周见之。公使觇之,信。遂怨郤至。

厉公田,与妇人先杀而饮酒,后使大夫杀。郤至奉豕,寺人孟张夺之,郤至射而杀之。公曰:「季子欺余。」

厉公将作难,胥童曰:「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敌多怨有庸。」公曰:「然。」郤氏闻之,郤錡欲攻公,曰:「虽死,君必危。」郤至曰:「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失兹三者,其谁与我?死而多怨,将安用之?君实有臣而杀之,其谓君何?我之有罪,吾死后矣!若杀不辜,将失其民,欲安,得乎?待命而已!受君之禄是以聚党。有党而争命,罪孰大焉!」

壬午,胥童、夷羊五帅甲八百,将攻郤氏。长鱼矫请无用众,公使清沸魋助之,抽戈结衽,而伪讼者。三郤将谋于榭。矫以戈杀驹伯、苦成叔于其位。温季曰:「逃威也!」遂趋。矫及诸其车,以戈杀之,皆尸诸朝。

胥童以甲劫栾书、中行偃于朝。矫曰:「不杀二子,忧必及君。」公曰:「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对曰:「人将忍君。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御奸以德,御轨以刑。不施而杀,不可谓德。臣逼而不讨,不可谓刑。德刑不立,奸轨并至。臣请行。」遂出奔狄。公使辞于二子,曰:「寡人有讨于郤氏,既伏其辜矣。大夫无辱,其复职位。」皆再拜稽首曰:「君讨有罪,而免臣于死,君之惠也。二臣虽死,敢忘君德。」乃皆归。公使胥童为卿。

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召士□,士□辞。召韩厥,韩厥辞,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古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而况君乎?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

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厘、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櫜师袭舒庸,灭之。

闰月乙卯晦,栾书、中行偃杀胥童。民不与郤氏,胥童道君为乱,故皆书曰:「晋杀其大夫。」

隐公
隐公元年 1
隐公二年 2
隐公三年 3
隐公四年 4
隐公五年 5
隐公六年 6
隐公七年 7
隐公八年 8
隐公九年 9
隐公十年 10
隐公十一年 11
桓公
桓公元年 12
桓公二年 13
桓公三年 14
桓公四年 15
桓公五年 16
桓公六年 17
桓公七年 18
桓公八年 19
桓公九年 20
桓公十年 21
桓公十一年 22
桓公十二年 23
桓公十三年 24
桓公十四年 25
桓公十五年 26
桓公十六年 27
桓公十七年 28
桓公十八年 29
庄公
庄公元年 30
庄公二年 31
庄公三年 32
庄公四年 33
庄公五年 34
庄公六年 35
庄公七年 36
庄公八年 37
庄公九年 38
庄公十年 39
庄公十一年 40
庄公十二年 41
庄公十三年 42
庄公十四年 43
庄公十五年 44
庄公十六年 45
庄公十七年 46
庄公十八年 47
庄公十九年 48
庄公二十年 49
庄公二十一年 50
庄公二十二年 51
庄公二十三年 52
庄公二十四年 53
庄公二十五年 54
庄公二十六年 55
庄公二十七年 56
庄公二十八年 57
庄公二十九年 58
庄公三十年 59
庄公三十一年 60
庄公三十二年 61
闵公
闵公元年 62
闵公二年 63
僖公
僖公元年 64
僖公二年 65
僖公三年 66
僖公四年 67
僖公五年 68
僖公六年 69
僖公七年 70
僖公八年 71
僖公九年 72
僖公十年 73
僖公十一年 74
僖公十二年 75
僖公十三年 76
僖公十四年 77
僖公十五年 78
僖公十六年 79
僖公十七年 80
僖公十八年 81
僖公十九年 82
僖公二十年 83
僖公二十一年 84
僖公二十二年 85
僖公二十三年 86
僖公二十四年 87
僖公二十五年 88
僖公二十六年 89
僖公二十七年 90
僖公二十八年 91
僖公二十九年 92
僖公三十年 93
僖公三十一年 94
僖公三十二年 95
僖公三十三年 96
文公
文公元年 97
文公二年 98
文公三年 99
文公四年 100
文公五年 101
文公六年 102
文公七年 103
文公八年 104
文公九年 105
文公十年 106
文公十一年 107
文公十二年 108
文公十三年 109
文公十四年 110
文公十五年 111
文公十六年 112
文公十七年 113
文公十八年 114
宣公
宣公元年 115
宣公二年 116
宣公三年 117
宣公四年 118
宣公五年 119
宣公六年 120
宣公七年 121
宣公八年 122
宣公九年 123
宣公十年 124
宣公十一年 125
宣公十二年 126
宣公十三年 127
宣公十四年 128
宣公十五年 129
宣公十六年 130
宣公十七年 131
宣公十八年 132
成公
成公元年 133
成公二年 134
成公三年 135
成公四年 136
成公五年 137
成公六年 138
成公七年 139
成公八年 140
成公九年 141
成公十年 142
成公十一年 143
成公十二年 144
成公十三年 145
成公十四年 146
成公十五年 147
成公十六年 148
成公十七年 149
成公十八年 150
襄公
襄公元年 151
襄公二年 152
襄公三年 153
襄公四年 154
襄公五年 155
襄公六年 156
襄公七年 157
襄公八年 158
襄公九年 159
襄公十年 160
襄公十一年 161
襄公十二年 162
襄公十三年 163
襄公十四年 164
襄公十五年 165
襄公十六年 166
襄公十七年 167
襄公十八年 168
襄公十九年 169
襄公二十年 170
襄公二十一年 171
襄公二十二年 172
襄公二十三年 173
襄公二十四年 174
襄公二十五年 175
襄公二十六年 176
襄公二十七年 177
襄公二十八年 178
襄公二十九年 179
襄公三十年 180
襄公三十一年 181
昭公
昭公元年 182
昭公二年 183
昭公三年 184
昭公四年 185
昭公五年 186
昭公六年 187
昭公七年 188
昭公八年 189
昭公九年 190
昭公十年 191
昭公十一年 192
昭公十二年 193
昭公十三年 194
昭公十四年 195
昭公十五年 196
昭公十六年 197
昭公十七年 198
昭公十八年 199
昭公十九年 200
昭公二十年 201
昭公二十一年 202
昭公二十二年 203
昭公二十三年 204
昭公二十四年 205
昭公二十五年 206
昭公二十六年 207
昭公二十七年 208
昭公二十八年 209
昭公二十九年 210
昭公三十年 211
昭公三十一年 212
昭公三十二年 213
定公
定公元年 214
定公二年 215
定公三年 216
定公四年 217
定公五年 218
定公六年 219
定公七年 220
定公八年 221
定公九年 222
定公十年 223
定公十一年 224
定公十二年 225
定公十三年 226
定公十四年 227
定公十五年 228
哀公
哀公元年 229
哀公二年 230
哀公三年 231
哀公四年 232
哀公五年 233
哀公六年 234
哀公七年 235
哀公八年 236
哀公九年 237
哀公十年 238
哀公十一年 239
哀公十二年 240
哀公十三年 241
哀公十四年 242
哀公十五年 243
哀公十六年 244
哀公十七年 245
哀公十八年 246
哀公十九年 247
哀公二十年 248
哀公二十一年 249
哀公二十二年 250
哀公二十三年 251
哀公二十四年 252
哀公二十五年 253
哀公二十六年 254
哀公二十七年 255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