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百家姓》 “茹”姓的来历
历史来源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 3、出自鲜卑族。南北朝时,后魏时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入中原后改为茹姓。 家族名人 茹皓:后魏文帝的著名冠军将军,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
-
《百家姓》 “戈”姓的来历
历史来源 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2、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仍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亦为戈姓。 家族名人 戈讪:明代著名画家,常熟人。 戈文:清代著名画家,…
-
《百家姓》 “终”姓的来历
历史来源 1、出自高阳氏,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颛顼有子老童,老童生子吴回,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称为终姓。此支终氏望出济南、南阳。 2、出自妊姓,以祖字为氏。夏朝有太史令终古,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字为姓,也称终氏。 家族名人 终古:夏朝的著名官员,那时夏桀执政,荒淫败坏,终古多次劝谏,桀王不听,终古知道夏朝将灭亡,就投奔向商汤去了。 终军:西汉济南人。少年勤奋读书,以善于说理和写文章出名,谈吐间豪情壮志非常动人,18岁时即向汉武帝上书评论…
-
《百家姓》 “夔”姓的来历
历史来源 1、以人名命姓。相传尧帝和舜帝时,有个叫夔的乐正。《吕氏春秋》上有“夔一足”的记载。鲁国国君向孔子请教,问“夔一足”怎样理解?孔子回答说,古时舜帝为用音乐作辅助,使天下安定,于是让夔当乐官,让他主持这方面的工作。夔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制定了乐律,成绩非常突出,舜帝很高兴地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就足以办成事了。后来人们误传这位乐官叫夔一足,只有一条腿。夔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夔姓。夔,原指龙形动物,可能是黄帝族龙图腾的分支。 2、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的后代,以国…
-
《百家姓》 “左丘”姓的来历
暂无左丘的来历!
-
《百家姓》 “东门”姓的来历
暂无东门的来历!
-
《百家姓》 “伯”姓的来历
暂无伯的来历!
-
《百家姓》 “墨”姓的来历
暂无墨的来历!
-
《黄帝内经》 灵兰秘典论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
-
《黄帝内经》 评热病论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
-
《黄帝内经》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 。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
-
《黄帝内经》 寒热病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