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改任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镇压抗元红巾军。
至正十五年(1355年),脱脱被革职流放云南,中书平章政事哈麻矫诏,令其自尽,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宋史》 志·卷十四
◎五行一上水上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盈天地之间,无非五行之妙用。人得阴阳五行之气以为形,形生神知而五性动,五性动而万事出,万事出而休咎生。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莫不于五行见之。《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人之一身,动作威仪,犹见休咎,人君以天地万物为体,祯祥妖孽之致,岂无所本乎?故由汉以来,作史者…
-
《宋史》 志·卷二十六
◎律历六○崇天历步交会交终分:二十八万八千一百七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二百四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交中日:一十三、余六千四百一十八、秒七百三十八半。朔差日:二、余三千三百七十一、秒五千七百二十三。后限日:一、余一千六百八十五、秒七千八百六十一半。望策:十四、余八千一百四、秒五十。前限日:十二、余四千七百三十二、秒九千二百七十七。交率:一百四十一。交数:一千七百九十六。交…
-
《宋史》 志·卷二十九
◎律历九○皇祐浑仪尧敕羲和制横箫以考察星度,其机衡用玉,欲其燥湿不变,运动有常,坚久而不能废也。至于后世,铸铜为圆仪,以法天体。自洛下闳造《太初历》,用浑仪,及东汉孝和帝时,太史惟有赤道仪,岁时测候,颇有进退。帝以问典星待诏姚崇等,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今无其器,是以失之。"至永元十五年,贾逵始设黄道仪。桓帝延熹七年,张衡更制之,以四分为度。其后,陆绩、王蕃、孔挺、斛兰、梁令瓒、李淳…
-
《宋史》 志·卷三十
◎律历十○观天历元祐《观天历》演纪上元甲子,距元祐七年壬申,岁积五百九十四万四千八百八算。(上考往古,每年减一;下验将来,每年加二。)步气朔统法:一万二千三十。岁周:四百三十九万三千八百八十。岁余:六万三千八十。气策:一十五、余二千六百二十八、秒一十一。朔实:三十五万五千二百五十三。朔策:二十九、余六千三百八十三。望策:一十四、余九千二百六、秒一十八。弦策:七、余四千六百三、秒九。岁闰:一十三万…
-
《宋史》 志·卷三十五
◎律历十五乾道四年,礼部员外郎李焘言:"《统元历》行之既久,与天不合,固宜;《大衍历》最号精微,用之亦不过三十余年,后之欲行远也难矣。抑历未差,无以知其失;未验,无以知其是。仁宗用《崇天历》,天圣至皇祐四年十一月日食,二历不效,诏以唐八历及宋四历参定,皆以《景福》为密,遂欲改作。而刘羲叟谓:"《崇天历》颁行逾三十年,所差无几,讵可偶缘天变,轻议改移?"又谓:"古圣人历象之意,止于敬授人时,虽则预…
-
《宋史》 志·卷三十六
◎律历十六○绍兴统元乾道淳熙会元历演纪上元甲子,距绍兴五年乙卯,岁积九千四百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一。(《乾道》上元甲子,距乾道三年丁亥,岁积九千一百六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三。《淳熙》上元甲子,距淳熙三年丙申,岁积五千二百四十二万一千九百七十二。《会元》上元甲子,距绍熙三年辛亥,岁积二千五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六十七。)步气朔元法:六千九百三十。(《乾道》三万。《淳熙》五千六百四十。《会元》统率三万八千…
-
《宋史》 志·卷三十七
(表略)
-
《宋史》 志·卷四十四
◎河渠一○黄河上黄河自昔为中国患,《河渠书》述之详矣。探厥本源,则博望之说,犹为未也。大元至元二十七年,我世祖皇帝命学士蒲察笃实西穷河源,始得其详。今西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之间,有泉近百泓,汇而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流出复潴,曰哈刺海,东出曰赤宾河,合忽阑、也里术二河,东北流为九渡河,其水犹清,骑可涉也。贯山中行,出西戎之都会,曰阔即、曰阔提者,合纳怜河,所谓"细黄河"也,水流已浊。绕昆仑之南,折而东注,合乞里马出河,复绕昆仑之北,自贵德、西宁之境,至积石,
-
《宋史》 志·卷五十八
◎礼八(吉礼八)○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先代陵庙诸神祠至圣文宣王。唐开元末升为中祠,设从祀,礼令摄三公行事。朱梁丧乱,从祀遂废。后唐长兴二年,仍复从祀。周显德二年,别营国子监,置学舍。宋因增修之,塑先圣、亚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庑之木壁,太祖亲撰《先圣》、《亚圣赞》,十哲以下命文臣分赞之。建隆中,凡三幸国子监,谒文宣王庙。太宗亦三谒庙。诏绘三礼器物、制度于国学讲论堂木壁。又命河南…
-
《宋史》 志·卷五十九
◎礼九(吉礼九)○宗庙之制宗庙之制。建隆元年,有司请立宗庙,诏下其议。兵部尚书张昭等奏:"谨案尧、舜、禹皆立五庙,盖二昭二穆与其始祖也。有商建国,改立六庙,盖昭穆之外,祀契与汤也。周立七庙,盖亲庙之外,祀太祖与文王、武王也。汉初立庙,悉不如礼。魏、晋始复七庙之制,江左相承不改。然七庙之室,隋文但立高、曾、祖、祢四庙而已。唐因立亲庙,梁氏而下,不易其法。稽古之道,斯为折衷。伏请追尊高、曾四代,崇建…
-
《宋史》 志·卷六十四
◎礼十四(嘉礼二)○册立皇后仪册命皇太子仪册皇太子妃仪公主受封仪册命亲王大臣仪册立皇后。建隆元年,立琅邪郡夫人王氏为皇后,命所司择日备礼册命。自后,凡制书云册命者,多不行册礼。后妃皆写册命告身,以金花龙凤罗纸、金涂褾袋,有司进入,学士院草制,宣于正殿。近臣、牧守、宗室皆修贡礼,群臣拜表称贺,又诣内东门奉笺贺皇后。真宗册德妃刘氏为皇后,不欲令藩臣贡贺,不降制于外廷,止命学士草词付中书。仁宗册皇后曹…
-
《宋史》 志·卷六十七
◎礼十七(嘉礼五)○巡幸养老视学赐进士宴幸秘书省进书仪大射仪乡饮酒礼巡幸之制,唐《开元礼》有告至、肆觐、考制度之仪,《开宝通礼》因之。太祖幸西京,所过赐夏、秋田租之半。真宗朝诸陵及举大礼,途中皆服折上巾、窄袍,出京、过京城,服靴袍、具鸾驾。群臣公服系鞋,供奉班及内朝官前导。凡从官并日赴行宫,合班起居,晚朝视事,群臣不赴。中顿侍食,百官就宿顿迎驾讫,先发,或道途隘远,则免迎驾。将进发,近臣、诸军赐…
-
《宋史》 志·卷六十九
◎礼十九(宾礼一)○大朝会仪常朝仪《周官》:司仪掌九仪宾客摈相,诏王南乡以朝诸侯。"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大客之仪,以亲诸侯"。盖君臣之际体统虽严,然而接以仁义,摄以威仪,实有宾主之道焉。是以《小雅·鹿鸣》燕其臣下,皆以嘉宾称之。宋之朝仪,政和详定五礼,列为宾礼。今修《宋史》,存其旧云。大朝会。宋承前代之制,以元日、五月朔、冬至行大朝会之礼。太祖建隆二年正月朔,始受朝贺于崇元殿,服衮冕,设宫县、仗卫…
-
《宋史》 志·卷七十
◎礼二十(宾礼二)○入阁仪明堂听政仪肆赦仪附皇太后垂帘仪皇太子正至受贺仪皇太子与百官师保相见仪入阁仪。唐制:天子日御正衙以见群臣,必立仗。朔望荐食陵寝,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乃自正衙唤仗由宣政两门而入,是谓东、西上阁门,群臣俟于正衙者因随以入,故谓之入阁。五代以来,正衙既废,而入阁亦希阔不讲,宋复行之。建隆元年八月朔,太祖常服御崇元殿,设仗卫,文武百官入阁,始置待制、候对官,乃以工部尚书窦仪待制…
-
《宋史》 志·卷七十二
◎礼二十二(宾礼四)○录周后录先圣后群臣朝使宴饯朝臣时节馈廪外国君长来朝契丹夏国使副见辞仪高丽附金国使副见辞仪诸国朝贡昔周灭殷,封微子为殷后,俾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宋以柴周之后为二恪,又录孔子之后,亦先王崇德象贤之意也,故皆为宾礼。其余则有朝使之宴饯、岁时之廪馈及外国之使聘、远方之朝贡,著其迓饯宴赉之式,登降揖逊之仪,备一代之制焉。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四日,诏曰:"封二王之后,备三恪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