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字川甫,号今山,余姚人。支湖铎从子也。自幼承家学,动必以礼。年十八,从阳明先生游,论及致良知之学,反覆终日,则跃然起曰:“先生之教,劈破愚蒙矣。”阳明授以《传习录》、《博约说》,日归而思之,盖有省。支湖召而语之曰:“孺子知学乎?学在心,心以不欺为主。”瀚唯唯。於是日从事於求心,悟“心无内外,无动静,无寂感,皆心也,即性也。其有内外动静,寂感之不一也,皆心之不存焉故也”。作《心箴图》以自课。就质於阳明,阳明面进之。先生益自信,危言笃行,绳简甚密。阳明殁,诸弟子纷纷互讲良知之学,其最盛者山阴王汝中、泰州王汝止、安福刘君亮、永丰聂文蔚,四家各有疏说,駸駸立为门户,於是海内议者群起。先生曰:“先师标致良知三字,於支离汨没之后,指点圣真,真所谓滴骨血也。吾党慧者论证悟,深者研归寂,达者乐高旷,精者穷主宰流行,俱得其说之一偏。且夫主宰既流行之主宰,流行即主宰之流行,君亮之分别太支。汝中无善无恶之悟,心若无善,知安得良?故言无善不如至善。《天泉证道》其说不无附会,汝止以自然为宗,季明德又矫之以龙惕。龙惕所以为自然也,龙惕而不恰於自然,则为拘束;自然而不本於龙惕,则为放旷。良知本无寂感,即感即寂,即寂即感,不可分别。文蔚曰:‘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后有知,必自其寂者求之,使寂而常定,则感无不通。’似又偏向无处立脚矣。宋儒学尚分别,故勤註疏;明儒学尚浑成,故立宗旨。然明儒厌训诂支离,而必标宗旨以为的,其弊不减於训诂。道也者,天下之公道,学也者,天下之公学也,何必列标宗旨哉?”先生之学,则以求心为宗,所註《心箴图》,列而为五:曰心图,指本体也;曰存,曰死,曰出入,曰放心。各有箴,而功以存心为主。晚年造诣益深,每提本朝儒者曰:“文清之行,粹然师表,求其卓然之见,一贯之唯,似隔曾、颜一级。文成明睿,学几上达,若夫动不踰矩,循循善诱,犹非孔氏之家法。白沙煞有曾点之趣,而行径稍涉於孤高。敬斋慎密,似有子夏规模,而道业未臻於光大。孟子愿学孔子,而於颜、闵犹曰‘姑舍’,吾於四先生亦云。”以恩贡,就华亭训导,陞崇明教谕。归家三十年,筑室今山。着有《今山集》一百卷。
师说
师说
1
崇仁学案
白沙学案下
河东学案上
姚江学案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44
浙中王门学案
江右王门学案
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
63
文庄欧阳南野先生德
64
贞襄聂双江先生豹
65
文恭罗念菴先生洪先
66
处士刘两峰先生文敏
67
同知刘师泉先生邦采
68
御史刘三五先生阳
69
县令刘梅源先生晓
70
员外刘晴川先生魁
71
主事黄洛村先生弘纲
72
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73
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
74
大常魏水洲先生良弼
75
解元魏师伊先生良政
76
处士魏药湖先生良器
77
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
78
文洁邓定宇先生以讚
79
参政陈蒙山先生嘉谟
80
徵君刘泸潇先生元卿
81
督学万思默先生廷言
82
宪使胡庐山先生直
83
忠介邹南臬先生元标
84
给諫罗匡湖先生大紘
85
中丞宋望之先生仪望
86
徵君邓潜谷先生元锡
87
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88
佥事冯慕冈先生应京
89
南中王门学案
北方王门学案
止修学案
中丞李见罗先生材
113
敬学录 吴兴陆典以典著
114
泰州学案
甘泉学案
诸儒学案上
诸儒学案中
诸儒学案下
东林学案
蕺山学案
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
198
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