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一、 称谓及提称语
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谓之后一般附有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
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万福金安”,是祝颂请安之词。
对父母,曾国藩也是毕恭毕敬,称“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男国藩跪禀父母大人膝下”等。“膝下”一词,是子女对父母的提称语,意为常依于父母膝旁,既表敬重,又示眷恋。
对叔父,曾国藩虽然不必“跪禀”,也是恭敬有加,称“侄国藩敬禀叔父大人侍下”、“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座下”、“侄国藩谨禀叔父母大人礼安”、“侄国藩谨启叔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侍下”、“座下”,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
对弟弟,曾国藩则比较亲切随意,称“四位老弟足下”、“诸位贤弟足下”、“四位老弟左右”、“澄侯四弟左右”、“澄、温、季三位侍右”等,以“左右”、“足下”较为常用。“左右”者,助也。 “足下”,原用以称君主,后多用于同辈之间相称的敬词。都是提称语,表示尊敬。澄、温、季,分别是曾国潢(字澄侯)、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葆(字季洪)的字的简称。称字不称名,也表示尊敬。
对妻子,曾国藩称“欧阳夫人左右”,也是表示尊敬。
对儿子,曾国藩则口气大变,称“字谕纪泽”、“字谕纪鸿儿”。一律用“字谕”。“谕”者,告晓、告示也。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完全是发号施令的口气。
对侄子,曾国藩则口气比较温和,称“字寄纪瑞侄左右”,不再称“谕”,而是称“寄”,显得较为客气;特别是以“左右”相称,等于是把侄子的地位提升了,含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二、启辞
启辞是书信的开场白。或略作寒暄,或提示写信原委,如“惠书奉悉,如见故人”、“捧读德音,喜出望外”、“忽奉手教,获悉一是”之类。对于启辞套语,曾国藩并不拘泥,而是各有不同。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某月某日“接手谕”,“接读大人示谕”,“接家信”,“得悉一切,不胜欣慰”,“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等。有时省略此类客套。
对弟弟,曾国藩则很少有此类客套,大都直奔主题。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接来禀”、“接尔禀”、“接尔安禀”等,是居高临下的口气。有时也省略客套。
三、正文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
对祖父母,曾国藩首先是报平安,如“孙在京平安,孙妇及曾孙男女四人皆好”、“孙以下阖家皆平安”等。其次是询问家中事情。再次是汇报同乡好友事情。最后是汇报自己的事情。
对父母,与对祖父母略同,只是家务事汇报得更为具体详细一些。
对叔父,与对祖父母、父母略同,只是多了几分客气。
对弟弟,曾国藩则完全不同了,主要是研究为人处事方法,探讨读书学问之道,交流心得体会,有时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尖锐的批评意见。
对儿子,曾国藩又不一样了,不是探讨,而是说教,教给人生经验,教给学习方法。有时不厌其烦地授以家规家训,如“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有时深入细致地分析诗歌技巧,如“尔要读古诗,汉魏六朝取余所选曹阮陶谢鲍谢六家,专心读之,必与尔性质相近”等;有时现身说法地指导书法艺术,如“临帖宜徐,摹帖宜疾”等;很多时候是一些警言名句式的告诫。总之体现了一个“教”字。曾国藩教育儿子说话要迟缓,走路要稳重,所以经常在书信中询问“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
四、结语
结语有收束书信全文的意思。与启辞相仿,也有一系列套语。
对祖父母、父母、叔父,曾国藩常用“敬禀一二”、 “余容后禀”、“肃此”、“谨此”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书不一一”、“书不详尽”、“诸不详尽,统俟续布”、“余不一一,容俟续具”、“不一一”等。有时省略套语。
对儿子,曾国藩常用“此谕”、“此嘱”、“特嘱”、“此示”、“至嘱”等。很多时候省略套语。
五、祝辞
祝辞是书信结尾的祝愿或勉慰的短语。
对祖父母,曾国藩常用“跪叩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即禀祖父祖母大人万福金安”、“谨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父母,曾国藩常用“跪禀万福金安”、“谨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等。
对弟弟,曾国藩常用“即候近祺”、“顺问近好”等。多数时候省略。
对妻子,曾国藩常用“此问近好”、“顺问近好”等。
对儿子,曾国藩有时用“尔曹当勉之”、“两儿均宜勉之”,多数时候省略。
六、署名
署名是写信人在书信结尾的自称。
对祖父母,曾国藩署名“孙谨禀”、“孙跪禀”等。显得十分恭敬,十分规矩。
对父母,曾国藩署名 “男跪禀”、“男谨禀”、“男谨呈”、“余容另禀”等。用得最多的是“男谨禀”。与对祖父母相比,也是十分恭敬,十分规矩,只是把“孙”换成“男”。
对叔父,曾国藩署名“侄谨禀”、“侄谨启”等。与对父母相比,省去了“跪禀”,把“男”换成“侄”。
对弟弟,曾国藩署名“兄国藩手具”、“兄国藩手草”、“国藩草”。很多时候则什么也不署,戛然而止。
对妻子和儿子,曾国藩则不署名。
以上是从《曾国藩家书》的书信格式来进行赏析,下面再从其书信内容进行解析。
《曾国藩家书-修身之道》中,许多书信都涉及到养身益寿之道。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遵循父亲保身之则——“节劳、节欲、节饮食”的基础上,他还常常提醒家人以保身为重,如“弟此时无论如何懊怫,如何穷窘,总以保养身体为第一着。”,“惟望兄弟各善调摄,异日相见,尚各康强为幸”。“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这就是被后来人推崇为“官场楷模”的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件中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包括了待人谦虚、修德立业和戒骄求进等方面的品德。这充分体现了“中兴第一名臣”对“品德”二字的重视,并以身作则。
在清廉为官方面,曾家在鼎盛之际,为了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别人来刮平,让自己与各位弟弟刮平。“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自勉和告戒:“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曾国藩廉政为民的拳拳之心。为政要勤劳,为国为民做事要勤奋努力工作。“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从这几句书信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窥见曾国藩勤劳为国之心及勤劳为民的谆谆教诲。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三百余年宋史,中间南北纵横。闲将二帝事评论,忠义堪悲堪 敬。 忠义炎天霜露,奸邪秋月痴蝇。忽荣忽辱总虚名,怎奈黄粱不 醒! 调《西江月》 诗曰: 五代干戈未肯休,黄袍加体始无忧。那知南渡偏安主,不用忠 良万姓愁。 自古天运循环,有兴有废。在下这一首诗,却引起一部南宋精忠武穆王尽忠报国的话头。 且说那残唐五代之时,朝梁暮晋,黎庶遭殃。其时西岳华山,有个处士陈抟,名唤希夷先生,是个道高德行仙人。一日,骑着骡儿在天汉桥经过,抬头看见五色祥云,忽然大笑一声,跌下骡来。众人忙问其故,先生道:“好了,好了……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遂作别各自回家。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雨村领其意,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 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
诗曰: 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 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 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 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 又诗曰: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这一首诗,是昔年大唐国时,一个修真炼性的英雄,入圣超凡的豪杰,到后来位居紫府,名列仙班,率领上八洞群仙,救拔四部洲沉苦一位仙长,姓吕名岩,道号纯阳子祖师所作。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到头来同归于尽,着甚要紧!虽是如此说,只这酒色……
词曰: 这香醪,调和曲蘖多加料。须知不饮旁人笑。杯翻囗例,酣醉 破番獠。 飞虎梦,卜英豪。一霎时,百年随唱,一旦成交好。 调《殿前欢》 却说余化龙、杨虎二人带领三军,齐至汜水关前,放炮呐喊。早有小番飞报上关,张从龙率领番兵开关迎敌,两阵对圆。余化龙出马,并不打话,冲开战马,挺枪便刺,张从龙举锤就打。枪来锤去,战到二十回合,不分胜负。余化龙自语道:“怪不得牛皋败阵,这狗男女果然厉害!”虚幌一枪,诈败下来,张从龙拍马追来。余化龙暗取金镖在手,扭回身子,豁的一镖,正中张从龙前心,翻身落马。杨虎赶上一……
诗曰: 波浪洪涛滚滚来,无辜百姓受飞灾。冤冤相报何时了,从今结 下祸殃胎。 常言道:“冤家直解不宜结。”那人来惹我,尚然要忍耐,让他几分,免了多少是非。何况那蛟精,在真君剑下逃出命来,躲在这黄河岸边,修行了八百几十年,才挣得个“铁背虬龙”的名号,满望有日功成行满,那里想到被这大鹏鸟墓地一嘴,把这左眼啄瞎!这口气如何出得?所以后来弄出许多事来。此虽是大数,也是这大鹏结下的冤仇。 那陈抟老祖预知此事,又恐怕那大鹏脱了根基,故此与他取了名字,遗授玄机。当时同岳员外走出厅来,见天井内有两只大花缸排列在……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
兰陵笑笑生,是“第一奇书”《金瓶梅》的作者所用的笔名。此人真实身份已成为历史谜团。《金瓶梅》廿公跋说“《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说他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独立创作长篇白话小说的作家,兰陵笑笑生在小说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所创作的《金瓶梅》以市井人物与世俗风情为描写中心,开启了文人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
钱彩(约公元一六八四年前后在世),字锦文,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小说家,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年间前后在世。著有《说岳全传》二十卷八十回。 清初钱彩在岳飞故事于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十分著名。并有《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