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别集类
  4. 集部
  5.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 -

诸位贤弟足下:

九弟到家,偏走各亲戚家、必各有一番景况、何不详以音我?

四妹小产,以后生育颇难,然此事最大,断不可以人力勉强,劝渠家只须听其自然,不可过于矜持。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侍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地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廿一日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古人作《大学衍义》《衍义补》诸书,乃胸中自有条例,自有议论,而随便引书以证明之,非翻书而偏抄之也。然后知著开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干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乙未翰要。吴莘畲名尚志,广东人,吴抚台之世兄。庞作人名文寿,浙江人。此四君者,首闻于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上,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京师为人定渊薮,不求则尤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看别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友以匡己之下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黄子寿近作选将论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黄子寿戊戊年始作破题,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学问;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诸弟不必反而惊之。予不愿诸弟学他,但愿诸弟学吴世兄何世兄。吴竹如之世兄,现亦学艮峰先生写日记,言有矩,动有法,其静气实实可爱!

何子贞之世兄,每日自朝至夕,总是温书,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矣。故予从前限功课教诸弟,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盖士人卖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炉,至于有志不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恩,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明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寿,京城以进十为正庆;予本拟在戏园设寿筵,窦兰泉及艮峰先生劝止之,故不复张筵,盖京城张筵唱戏,名曰庆寿,实而打把戏;兰泉之劝止,正以此故。现作寿屏两架,一架淳化笺四大幅,系何子贞撰文并书,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笺八小幅,系吴子序撰文,予自书。淳化笺系内府用纸,纸厚如钱,光彩耀目,寻常琉璃厂无有也。昨日偶有之,因买四张。子贞字甚古,雅惜太太,万不能寄口,奈何奈何?书不能尽言,惟诸弟鉴察,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附课程表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俱,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锁⑥。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谐,凡日问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己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金寡,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1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3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4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5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6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7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8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9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10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11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12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13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14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15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16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17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18
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 19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20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21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22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23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24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25
致九弟季弟·服药不可大多 26
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 27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28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29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30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31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32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33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34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35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36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37
劝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38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39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40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41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42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43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44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45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46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47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48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49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50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51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52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53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 54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55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56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57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58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59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60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61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62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63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64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65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66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67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68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69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70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71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72
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 73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74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75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 76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 77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 78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79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80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 81
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82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83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84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85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86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87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88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89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 90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91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92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93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94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95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96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97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98
理财篇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 99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100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101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102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103
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 104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105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106
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 107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108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109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110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111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归家 112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113
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 114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115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116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117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118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119
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 120
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 121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122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123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124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125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126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127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128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 129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 130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131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132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133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134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 135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136
为政篇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137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138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139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140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141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142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143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144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季弟左右 145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146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147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148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149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150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151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152
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 153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154
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 155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156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157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158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159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160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161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162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163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 164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诰轴 165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 166
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 167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168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169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 170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171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172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173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圣恩 174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 175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176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177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 178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179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180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181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 182
用人篇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 183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184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185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186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 187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 188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189
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 190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 191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192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193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194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195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