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本草纲目》 山豆根
释名 解毒、黄结、中药。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急黄。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钱。 赤白痢。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三服后即可止痢。 水盅腹大,皮肤变黑。用山豆根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头风热痛。用山豆根末,调油涂两太阳。 牙龈肿痛。用山豆根一片,含在痛处。 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病重不能言语者,不断地以鸡毛扫药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语。 疥癣。用腊猪油调山豆根末涂搽。 喉风(牙关紧闭,水米不下)。用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咽。…
-
《本草纲目》 乌蔹莓
释名 五叶莓、茏草、拔、茏葛、五爪龙、赤泼藤。 气味 酸、苦、寒、无毒。 主治 小便尿血。用乌蔹莓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项下热肿(俗名蛤蟆瘟)。用乌蔹莓捣烂敷涂。 乳痈、恶疮初起。用乌蔹莓的藤或根一把、生姜一块。一起捣烂,加好酒一碗,绞取汁,热服令发汗,同时以药渣敷患处。方中的生姜,用大蒜代亦可。 跌打损伤。用乌蔹莓捣汁,加童便,以热酒送服。…
-
《本草纲目》 香蒲、莆黄
释名 甘蒲、醮石。化上黄粉名蒲黄。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乳痈。用香蒲草根捣烂贴患处,同时煎汁边根服下。 热毒下痢。用香蒲根二两、粟米二合,小煎服。一天服二次。 舌胀满口。用蒲黄频搽,或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都有速效。 吐血唾血。用蒲黄末二两,每日以温酒或冷水送服三钱。 小便出血。用蒲黄末,每服半钱,生地黄汁调下。或加入发灰等分亦可。药量可根据病人情况斟酌加减。 刀伤出血。用蒲黄半两,热酒送下。 痔疮出血。用蒲黄末一匙,水送服。一天服三次。 脱肛。用蒲黄和猪油调涂,每日三至五次。 胎动…
-
《本草纲目》 石胡荽
释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痰喘。用石胡荽左杨汁,和酒服。 目疾,翳障(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外翳扳睛)。用石胡荽(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共研为末。先含水一口,取药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有的配方中减去青黛。此方名为“碧云散”。 塞鼻治翳。治法总结为诗歌一首: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入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 牙痛。用棉裹鹅不食 草,怀干研末,嗅入与牙痛同侧的鼻孔中。 一切肿毒。用石胡荽一把、…
-
《本草纲目》 狼尾草
释名 稂,狼茅,孟,宿田翁,守田。狼尾,其穗象形也。秀而不成,嶷然在田。故有宿田、守田之称。 气味 米:甘、平,无毒。 主治 作饭食之,令人不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