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本草纲目》 代赭石
释名 亦名须丸、血师、土朱、铁朱。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哮喘,睡卧不得。用代赭石,研末,米醋调服。宜常服用。 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抽筋)。用代赭石(火煅、醋淬十次)研细,水飞后晒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真金汤调下。连进三服,如脚胫上出现红斑,即是邪出病愈之证。如始终不现红斑,即无救。 小肠疝气。用代赭石(火煅、醋淬)研细。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吐血、 血、流鼻血。用代赭石一两,火煅、醋…
-
《本草纲目》 蜜栗子
集解 蜜栗子生川、广、江、浙金坑中,状如蛇黄而有刺,上有金线缠之,色紫褐,亦无名异之类也。丹炉家采作五金匮药,制三黄。…
-
《本草纲目》 金刚石
释名 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主治 磨水涂汤火伤。作钗钚服佩,辟邪恶毒气。 集解 葛洪《抱朴子》云: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没水取之,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丹房镜源》云:紫背铅能碎金钢钻。…
-
《本草纲目》 汤瓶内硷
集解 此煎汤瓶内澄结成水硷,如细砂者也。 附方 消渴引饮。…
-
《本草纲目》 铁线草
释名 微苦、平、无毒。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男女诸风。对妇人产后风,有特效。用铁线草根五钱、五加皮一两、防风二钱,共研为末;另取一斤重的乌骨鸡一只,水内淹死(按:这是为了留血),去毛肠,砍为肉块,加入药末混匀,倒适量麻油炒肉块成黄色;再随人量加酒把鸡煮熟。病人先以排风藤煎浓汤洗浴头、身,然后饮酒吃鸡,发现粘汁即愈。如不洗浴,则须发出风丹才见药效。…
-
《本草纲目》 肉苁蓉
释名 亦名肉松容、黑司命。 气味 甘、微温、无毒。 主治 劳伤,精败面黑。用肉苁蓉四两,水煮烂,切薄研细,炖羊肉吃。 肾虚白浊。用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枣汤送下。 汗多便秘(年老或体虚的病人)。用肉苁蓉(酒浸,焙过)二两、沉香末一两,共研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开水送下。 消中易饥(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体很消瘦)。用肉苁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酒送下。 破伤风(口禁…
-
《本草纲目》 白头翁
释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气味 (根)苦、温、无毒。 主治 热痢下重。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蘖、秦皮各三两,加水七升煮成二升。每服一长。不愈再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可加甘草、阿胶各二两。 下痢咽痛。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用服。 肠坠偏肿。用白头翁根,捣敷患处。 包痔肿痛。治法同上。 小儿秃疮。治法同上。 附方 白头翁的主要药效是:清热、凉血。近年多用它作为治疗痢疾的要药,对急性及慢性阿米巴痢。功效都比较显著。…
-
《本草纲目》 肉豆蔻
气味 (实)辛、温、无毒。 主治 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暖脾胃,固大肠。 附方 暖胃除痰,进食消食;肉豆蔻二个,半夏姜汁炒五钱,木香二钱半,为末,蒸饼丸大,每食后津液下五丸,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