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棠阴比事》 孙甫舂粟
待制孙甫为华州推官日,州仓粟恶吏当追陪钱数百万,转运使李纮以吏属甫,甫乃令取斗米舂之,可弃者十才一二。又试之,亦然。吏遂得弛系所陪钱,才数十万而已。纮因荐甫迁职。
-
《棠阴比事》 商原诈服
晋商仲堪为荆州牧,有桂阳人王钦生,二亲久没,诈服衰麻,言迎父丧。府曹拟依律弃市。商曰:原律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固当弃市。今钦生父母已殁,特诞妄耳。遂免死。
-
《棠阴比事》 季珪鸡豆
傅季珪为山阴令,有争鸡者,季珪问:鸡早何食?一云豆,一云粟。杀鸡破嗉,有豆焉。遂罚言粟者。
-
《棠阴比事》 柳设榜牒
周柳庆:有胡家被劫,莫知贼所,邻人被囚者众,庆谓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贴官门,曰:吾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恐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出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获党与甚众。
-
《棠阴比事》 袁滋铸金
唐李汧公镇凤翔,属邑有编氓耕田,得马蹄金一瓮,送于县。将送于州邑,宰恐公藏失守,贮于私库。信宿视之,乃土块也。以状闻于府,议者佥疑换之,遂遣掾案其事,宰莫能明,即以易金诬服。穷其所藏,或云粪土,或云水中。汧公甚怒,而公宴语其事时,袁相国滋在幕中,独俯首无语。汧公诘之,滋曰:某甚疑此事有枉。汧公乃俾移其狱于郡,命袁治之。袁令阅瓮间,得土二百五十余块,遂于列肆,索金镕成土块状,始及其半,已有三百斤…
-
《棠阴比事》 田滋得稿
此事虽不可为常法,然可见田公之用心也。主刑者恒存此心,庶几公平也夫田滋为浙西廉访使,有县尹张或者,被诬以赃。狱成,滋审之,但俯首泣而不语。滋以为疑,明日斋沐诣城隍祠,祷曰:张或坐事有冤,伏愿神明其诬。守庙道士进曰:曩有王成等五人,同持誓状到祠焚祷,火未尽而去之。烬中得其遗稿,今藏于壁间,岂其人耶?视之果然。明日诣宪司诘成等,不服,因出所得火中誓状示之,皆惊伏罪。张或得释。
-
《棠阴比事》 妾吏酖宋
范忠宣知河中府,有知录宋儋年,会客罢,以疾告。是夜暴卒。盖其妾与小吏为奸,公知死不可以理,遂付有司案治。验其尸,九窍流血。囚言置毒鳖胾中。公问鳖在苐几盏,岂有中毒而能终席,决非情实。命再劾之,乃因客散置毒酒盏中而死计耳。
-
《棠阴比事》 玉素毒郭
唐中书舍人郭正一,有婢玉素,极姝艳。正一夜须浆水粥,玉素毒之。觅婢并金银器不得,敕长安万年尉石良捕之。石良主帅魏昶有策略,唤舍人少年家奴三人,布衫笼头,及縳卫士四人,问十日内何人觅舍人家。卫士云:有投化高丽留书,付遣舍人牧马奴,云金城坊中有一空宅,更无他语。石良往彼处搜之,至一宅封锁甚密,打开,婢与化士在其中,乃是化士共牧马奴藏之。奉敕斩于东市。
-
《棠阴比事》 崇龟认刀
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边,有岸上高门家一妙姬,殊不避人,少年挑之,曰:昏黄当到宅。亦无难色。是夕果启扉待之,少年未至,有盗入欲行窃,姬不知,即就之。盗谓见执,以刀刺之,遗刀而逃。少年后至,践其血仆地,扪之见死者,急出解维而去。明日其家随血迹至江岸,岸主人云:夜有某客船径发去。官差人追到,拷掠备至,具实吐之,惟不招杀人。以刀视之,乃屠家物。府主下令曰:某日演武,合境庖丁集球场宰杀。既集,复…
-
《棠阴比事》 王璩故纸
寺丞王璩尝为襄州中庐令,有贼久讯不得情,偶于贼囊中得故纸,揭示之,乃房陵商人,道为贼所掠者。贼遂服。
-
《棠阴比事》 李公验榉
尚书李南公知长沙县日,有斗者,甲强乙弱,各有青赤痕。南公以指捏之曰:乙真甲伪。讯之果然。盖南方有榉柳,以叶涂肌则青赤如殴伤者,剥其皮横置肤上,以火熨之,则如棒伤,水洗不下。但殴伤者血聚则硬,伪者不硬耳。
-
《棠阴比事》 乖崖察额
张尚书知江宁,有僧呈牒给凭,公据案熟视久之,判司理院勘杀人贼。郡寮不晓其故,公乃召僧问披剃几年,对曰:七年。又曰:何故额有巾痕?即首伏。乃一民与僧同行道中杀之,以其度牒自剃为僧。
-
《棠阴比事》 蒋常觇妪
唐板桥店主张逖妻归宁,有王卫杨正等投店宿,五更早发。夜有人以王卫刀杀逖,其刀仍入鞘中,正等不知觉。至明,店人执正等,援其刀,血甚狼藉,收讯之,遂自诬伏。上疑之,差蒋常覆推,到则悉追店人十五以上,既集,为人数不足,且放去,只留一妪。日晚放去,令典狱者密觇之。云:有人共语即记之。明日复尔。如是三日,并是此人,常乃追集男女三百余人,就令唤出与妪语者问之,具服。乃是与逖妻有奸而杀之。
-
《棠阴比事》 扬牧笞巫
后魏李崇为扬州刺史,有定州流人解思安背役亡归,其兄庆宾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是弟,为苏显甫李盖所杀。有女巫杨氏托鬼附说思安被害之苦,李盖等不胜其楚,各自款服。崇疑之,乃遣二人伪从外来诣庆宾,寄弟口信。庆宾怅然失色。崇乃摄而问之,即自引伏。数日间思安亦为人缚至,崇笞女巫一百,遂释盖等。
-
《棠阴比事》 程簿旧钱
程伯淳察院初为京兆鄠县簿,民有借兄之宅居者,发地藏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也。令言:无证佐,何以决之?伯淳曰:此易辨耳。问兄之子曰:尔父所藏钱几年矣?曰:四十年。彼借宅居几何时矣?曰:二十年矣。即遣吏取钱十千视之,谓借宅者曰:今观所铸钱不五六年间,即遍天下此钱皆尔未借居前所铸,何也?其人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