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 牛膝

    释名 亦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 气味 (根)苦、酸、平、无毒。 主治 劳疟积久。用长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发疟前一服,临发疟时一服。) 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用牛膝五两,研细,浸入生地黄汁五升中。日晒夜浸,直到汁尽。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久服于身体有益。 妇女血病(月经淋闭,月经不来,绕脐寒疝痛,产后血气不调,腹中结症瘕不散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出焙干;另用漆炒令烟尽。各一两为末,加生地黄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浓糊,团…

  • 《本草纲目》 商陆

    释名 逐汤、当陆、章柳、白昌、马尾,夜呼。 气味 (根)辛、平、有毒。 主治 温气脚软。用商陆根切成小豆大,先煮熟,再加绿豆同煮成饭,每日进食,病愈为止。 水气肿满。用商陆根去皮,切成豆大颗粒,装一碗,加糯米一碗,同煮成粥,每日空心吃下。微泻为好,不得杂食。又方: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加酒半升,基酌病人情况适量给服,腹泻为效。又方: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葱豉一起煨汤吃。 腹中症结(硬如石块,刺痛异常)。用商陆根捣汁或蒸烂,摊布上,放在患处,药冷即换,昼夜不停。 产后腹大…

  • 《本草纲目》 紫菀

    释名 亦名青菀、紫茜、返魂草、夜牵牛。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 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一天服两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 《本草纲目》 麦门冬

    释名 亦名 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消渴。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门冬二两,过一夜,麦门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后服。一天服两次。两天后当可见效。 吐血、鼻血。用麦门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二次服下。 齿缝出血。用麦门冬煎汤漱口。 喉疮。用麦门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 下痢口渴。用麦门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

  • 《本草纲目》 萱草

    释名 亦名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 气味 (苗、花)甘、凉、无毒。 主治 通身水肿。用萱草根、叶晒干研细,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小便不通。用萱草根煎水随时取饮。 大便后带血。用萱草根,加生姜(油炒)适量,酒冲服。…

  • 《本草纲目》 大黄

    释名 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吐血、鼻血(心气不足)。用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热服。下泻即验。 伤寒痞满(心下满而不痛)。用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泡入麻沸汤中。过一会,绞渣取汁,分二次温服。此方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病廉说胡话。用大黄五两,锉细,炒到微红,加水煎成膏子,每服半匙,冷水送下,此方亦治伤寒发黄。 腰脚风痛。用大黄二两,切成不块,加少许酥油炒士,不能炒焦。捣烂筛过。每服二钱,空心服,煮开过多次的姜汤送下。泻出冷脓恶物,痛即止。…

  • 《本草纲目》 淡竹叶

    释名 根名碎骨子。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叶)去烦热,利小便,消心。(根)堕胎、催生。…

  • 《本草纲目》 鸭跖草

    释名 亦名芩鸡舌草、碧竹草、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主治 小便不通。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赤白痢。用鸭跖草煎汤每日服。 喉痹。用鸭跖草汁点喉。 痔疮肿痛。用鸭跖草、碧蝉儿花一起,搓软敷贴患处。…

  • 《本草纲目》 葵

    释名 亦名露葵、滑菜。 气味 (苗)甘、寒、滑、无毒。 主治 流行性斑疮(斑疮很快传遍全身,疮中有白浆)。煮葵菜叶,与蒜齑合吃,有效。 瘘疮不合。先以温热的淘米水洗净患处,再用葵叶微火烘暖贴上,贴过二、三百叶,把脓引尽,即可合口生肉。忌鱼、蒜、房事。 汤火伤成疮。用葵叶研为末,敷患处。 二便不通。用生冬葵根二斤,捣汁三合,生姜四两,取汁一合,和匀后分二次服。连服数剂即通。 消渴,小便不利。用葵根五两,加水三碗煮汁,天明后服下。一天服一次。 漏胎下血,血尽子死。用葵根、茎烧灰,酒冲服一匙。一天服三…

  • 《本草纲目》 见肿消

    释名 绿葡萄、五爪金、五爪龙、山葡萄、玉葡萄、大接骨丹、赤葛、赤木通 气味 酸涩、有微毒。 主治 痈肿、狗咬。用见肿消捣烂敷贴。 一切肿毒。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土大黄、生大蓟根、野荣麻根,共捣成饼,加硭硝一钱,和匀,贴患处。贴时留头,药干即换。用再加金线重楼及山慈姑更好。…

  • 《本草纲目》 蜀葵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花)咸、寒、无毒。(子)甘、冷、无毒。 主治 小便淋痛。和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 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怀忠丹”。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 诸疮肿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 二便不通。用蜀葵花一…

  • 《本草纲目》 龙葵

    释名 苦葵、苦菜、天茄子、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 气味 (苗、茎、叶、根)苦、微甘、滑、寒、无毒。 主治 去热少睡。用龙葵菜同米煮稀饭吃。 小便不通。用龙葵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 坠伤。用龙葵茎、叶捣汁服,以渣敷伤处。 火焰丹毒。用龙葵叶加醋研为细末敷涂,能消红肿。 背痈。用龙葵一两,研为末,加入麝香一分,研匀敷痈上。又方:用是蟆一个,同龙葵茎、叶捣烂敷痈上。 诸疮恶肿。用龙葵茎叶捣烂,酒送服;另以药渣敷患处。 天泡湿疮,用龙葵苗叶捣敷。 吐血不止。用龙葵苗叶半两、人参二钱半,共…

  • 《本草纲目》 酸浆

    释名 醋浆、革针、苦耽、灯笼草、虎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 气味 (苗、叶、茎、根)苦、寒、无毒。(子)酸、平、无毒。 主治 热咳咽痛。用酸浆草为末,开水送服。此方名“清心丸”。同时还以醋调药末敷喉外。 痔疮。用酸浆叶贴疮上。 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 《本草纲目》 紫花地丁

    释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黄疸内热。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痈疽恶疮。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痈疽发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捣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贴疮上,极有效。 疔疮肿毒。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一起捣烂贴患处。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为末。加油调匀涂患处。 喉痹肿痛。用紫花地丁叶,加酱少许,研成膏,点入喉部。取吐为效。…

  • 《本草纲目》 蜀羊泉

    释名 羊泉、羊饴、漆姑草。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黄疸。用蜀羊泉的把,捣汁和酒服,三、五次之后,即可见效。 漆疮。用蜀羊泉捣烂涂搽。漆姑之名,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