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 诃黎勒

    释名 诃子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下气消食。用诃子一枚,研为末,另以水一升,在瓦器中煎开几次后下药,再煎开几次,加盐少许饮服。又方:夜含诃子一个,天明时嚼咽。又方:用诃子三枚,包湿纸中煨熟。去核细嚼,牛乳送下。 久咳。用生诃子一枚,含口内咽汗。咳止后,口味很差,不想吃东西,可煎槟榔汤一碗服下,立即开味。 呕逆不食。用诃子皮二两,炒过,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在,每服二十丸,空心服,开水送下。 小儿风疾 闭,语音不邮,气促喘闷啤足动摇。用诃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分,水煎服。此方名…

  • 《本草纲目》 檀桓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安神止渴,久服强身。…

  • 《本草纲目》 小蘖

    释名 子蘖、山石榴。 气味 苦、大寒、无毒。 主治 去心腹中热气,杀诸虫,治血崩。…

  • 《本草纲目》 厚朴

    释名 烈朴、赤朴、厚皮。树名榛,子名逐折。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损。用厚朴(去皮,切片)、生姜(连皮,切片)二斤,在水五升中同煮干,去姜,焙朴,再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同厚朴一起,在水五升中煮干,去甘草,焙闰、朴为末加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把枣内、药末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方中再加熟附子亦可。此方名“厚朴煎丸”。 痰 呕逆。饮食不下。用厚朴一两、姜汁炙黄,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调下。 腹前胀满。用厚朴(制)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枣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

  • 《本草纲目》 无患子

    释名 桓、木患子、噤娄、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见愁。 气味 子皮(即核外肉):微苦、平、有小毒。 子中仁:辛、平、无毒。 主治 子皮: 去风明目。用无患子皮、皂角、胡饼、草菖蒲,同捶碎,加浆水调作弹子大,取以泡汤洗头,能去风明目。 洗面去斑。有无患子上捣烂,加白面和为在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甚效。 子中仁:牙齿肿痛。用肥珠子一两,大黄、香附各一两,青盐半两,泥土固封,火煅,研细。每日取以擦牙。…

  • 《本草纲目》 杜仲

    释名 思仲、思仙、木棉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肾虚腰痛。用杜仲去皮,炙黄,取一大斤,分作十剂。每夜用一剂,在水一升中浸至五更,煎成三分之二,去渣留汁,放入羊肾三、四片,煮开几次,加上椒盐作羹,空心一次服下。此方中再加薤白工茎,或五味子半斤亦可。 风冷伤肾,腰背虚痛。用杜仲一斤,切细,炒过,放酒二程式中浸十日。每日服三合。又方:用杜仲研为末,每日清晨以温酒送服二钱。 病后虚汗及日中流汗。用杜仲、牡蛎,等分为末,卧时以水送服五小匙。不止,再服。 产后诸疾及胎体不安。有杜仲去皮,瓦上焙干,捣为末…

  • 《本草纲目》 椿樗

    释名 香者名椿,臭者名樗。山樗名栲、虎目树、大眼桐。 气味 (白皮及根皮)苦、温、无毒。 主治 小儿疳疾。用椿白皮晒干,取二两研末,另以粟米淘净,研成浓汁,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十岁小儿可服三、四丸,米汤送下。其他年龄的小儿酌量加减。另外,还以丸纳竹筒中,吹入鼻内。 休息痢(日夜泻痢,腥臭不可近,脐腹疼痛)。用椿根白皮诃黎勒各半两,丁香三十个,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又方:用椿根白皮,水漂三日,去黄皮,焙为末。每一两,加木香二钱,以粳米饭调药成丸。每服一钱二…

  • 《本草纲目》 漆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小儿虫病。用干漆(捣碎,烧烟尽)、白芜荑,等分为末,每服二分至一钱,米汤送下。 妇女血气痛。用湿漆一两,熬一顿饭时间,加入干漆末一两,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丸,温酒送下。怕漆人不可服。 男子疝气或小肠气痛。治方同上。此方名“二圣丸”。 妇女经闭或腹内症瘕。用干漆一两(打碎,炒烟尽)、牛膝末一两、生地黄汁一升,共在慢火上熬浓,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渐增至三、五丸,酒或汤送下。又方:用当归四钱、干漆三钱(炒烟尽),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

  • 《本草纲目》 肥筇荚

    气味 (荚)辛、温、微毒。 主治 肠风下血。用独子肥皂(烧存性)一片,研为末,加糊调成丸子,陈米汤送下。 下痢噤口。用肥皂荚一枚,以盐填实,烧存性,研为末。取少许放入白米稀饭内吃下,有效。 风虚牙肿。用独子肥皂,以盐填实,烧存性,研末涂搽。亦可加樟脑少许。 头耳诸疮、眉癣。用肥皂(煅存性)一钱、枯矾一分,研匀,调香油涂搽。 小儿头疮出脓。用肥皂烧存性,加入腻粉,调麻油涂搽。 瘌痢头疮。用独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加巴豆二枚,扎稳,盐泥包好,煅存性,去泥留药,再加槟榔、轻粉五、七分,研匀,以香油调…

  • 《本草纲目》 楸

    气味 苦、小寒、无毒。 主治 兼疮。取楸枝煎水洗。 白癜风。用楸白皮五斤,加水五斗,煎成五升,去渣,再煎浓如膏,涂搽患处。一天三次。 上气咳嗽,腹胀人瘦。用楸叶三斗,水斗,同煮开多次,去渣,再煎浓成膏,最后团成丸,纳入肛门中。 一切毒肿(不问软硬)。用楸叶一叠,敷肿上,包扎好。一天换三次。冬天则取干叶盐水浸软用,或取根皮捣烂敷上。楸叶止痛、消肿、化脓血,胜于他药。 头痒生疮。用楸叶捣汁涂搽。 附方 苦、小寒、无毒。…

  • 《本草纲目》 桐

    释名 白桐、黄桐、泡桐、椅桐、荣桐。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手足浮肿。用桐叶煮汁浸泡,同时饮汁少许。汁中加小豆更好。 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用桐叶在醋中蒸过贴患处。退热止痛。逐渐生肉收口,极效 头发脱落。用桐叶一把、麻子仁三升,加淘米水煮开五、六次,去渣,每日洗头部,则发渐长。4、 跌打损伤。用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烂敷涂。 眼睛发花,眼前似有禽虫飞走。用桐花、酸枣仁、元肯粉、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煎,连滓服下。一天服三次。…

  • 《本草纲目》 梧桐

    释名 榇 气味 (子)甘、平、无毒。 主治 小儿口疮。用梧桐子和鸡蛋烧存性,研为末,敷搽患处。…

  • 《本草纲目》 皂荚

    释名 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 气味 皂荚:辛、咸、温、有小毒。 皂角子:辛、温、无毒。 皂角刺:辛、温、无毒。 木皮、根皮:辛、温、无毒。 主治 皂角子: 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 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 肠风下血。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

  • 《本草纲目》 罂子桐

    释名 虎子桐、荏桐、油桐。 气味 (桐汩)甘、微辛、寒、有大毒。 主治 痈肿初起。用桐油灯,放入竹筒内,烟熏患处,出黄水即消。 臁疮。用胡粉煅过,研细,调桐油作成膏,摊纸上贴患处。 脚肚癞疮。用桐油、人乳,等分敷搽,数次即愈。 酒要不得赤鼻。用桐油调黄丹、雄黄涂搽。 冻疮裂痛。用桐油一碗、发一绺,熬化。收存瓶中。行色温水洗患处令软,然后搽药。 解砒石毒。用桐油灌下,得吐即解。…

  • 《本草纲目》 海桐

    释名 刺桐。 气味 (木皮)苦、平、无毒。 主治 腰膝痛。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一起洗净、焙干,研细,布包好浸酒中(冬季浸二两,夏季浸一周)。每日早晚空心各饮一碗。此方不得随意增减各药用量。 风癣。用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调猪油涂搽。 风虫牙痛。用海桐皮煎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