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子部
  4. 医家类
  5.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手少阴心经

+ -

手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其液汗。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经起于极泉,终于少冲。取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与井荥俞经合也。

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

丁火之脏,脉在左寸。实则热而虚则寒,静则安而动则燥。虚寒者怯怕多惊,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诊必濡细迟虚;实热者癫狂谵语,腮赤舌干,二腑涩黄,脉须数洪沉实。心盛则热见乎标,心虚则热收于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实既知,补泻必当。味甘泻而补之以咸,气热补而泻之以冷。心阳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补须参附;离火有余,竹叶大黄山栀子,泻用芩连。凉心者朱砂,壮心者琥珀。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炒槐花掺之即止。除疮琥珀膏,犀角与辰砂;定志宁神丸,朱砂共莲草。蔓荆子凉诸经之血,草连翘泻六经之火,惊悸不安,须龙脑沙参小草;健忘失记,必茯神远志当归。多睡饮卢同之苦茶,不眠服雷公之酸枣。凉血补阴生地黄,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疮,铁锈粉噙消舌肿。中风不语,烧竹沥凉之更良;感热多言,飞朱砂镇之又善。胸间痞痛,开之枳实栝蒌;心内懊憹,治之栀子豆豉。热心痛,炒菖蒲川楝,栀子宜焦;冷心痛,须木香肉桂,玄胡可炒。心惊盗汗,飞辰砂与六黄;鼻衄流血,煮黄芩炒芍药。惊热独妙珍珠,癫狂独加铁粉。安镇灵台,琥珀丹砂和玉屑;开清神府,茯神远志共菖蒲。大哉离兮,应物无迹。倘真血之有亏,觅真铅而补实;至灵心也,操存有要,或元气之有损,求真汞而填完。用药固可言传,上达必由心悟。

《导引本经》:“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头也。是故心生则种种欲生,而神不入气;心静则种种欲静,而神气相抱也。《内经》曰:「夏月人身,阳气发外,伏阴在内,是脱精神之时,忌疏通以泄精气。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英华成秀,此夏气之应,养成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故人常宜燕居静坐,调心息气,食热戒冷,常要两目垂廉,迈光内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气相抱。故太玄养初曰:「藏心于渊,美厥灵根。神不外也。心牵于事,则火动于中矣。心火夏令正旺,脉本洪大,若缓是伤暑,至晚少餐饮食,睡勿挥扇,风邪易入。」昔邝子元有心疾,或曰:“有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疾。”元叩其僧,曰:“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之来,其机有三: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又畏首畏尾,三番四复,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后富贵皆如愿,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庸,以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禅家谓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惟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又曰:“贵恙亦原于水火不交,凡溺爱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冶容,或成宵寐之变,禅家谓之内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着,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至若思索文字,忘其寝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职业,不顾劬劳,禅家谓之事障。二者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遣之,则火不至上炎,可下交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又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子元如其言,乃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静月余,心疾如失。

手少阴心经考正穴法

极泉:

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干呕,烦渴,目黄,胁满痛,悲愁不乐。

青灵:

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铜人》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少海(一名曲节):

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手少阴心脉所入为合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甄权云:“不宜灸,针五分。”《甲乙》针二分,留三呼,泻五呼,不宜灸。《素注》灸五壮。《资生》云:“数说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

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齿痛,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疬,心疼,手颤健忘。

灵道:

掌后一寸五分,手少阴心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心痛,干呕,悲恐,相引瘛瘲,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

掌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主目眩头痛,热病先不乐,数日懊憹,数欠频呻悲,面热无汗,头风,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膈肿,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阴郄:

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

掌后锐骨端陷中。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主疟心烦,甚欲得冷饮,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哕,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之俞神门,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灵枢经》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

心主之脉也。”

少府:

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二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蜷不伸,痎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一名经始):

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心脉所出为井木。心虚补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灸一壮。

主热病烦满,上气嗌干渴,目黄,臑臂内后廉痛,胸心痛,痰气,悲惊寒热,肘痛不伸。

张洁古治前阴臊臭,泻肝行间,后于此穴,以治其标。

卷一
针道源流 1
针灸直指 2
刺热论 3
刺疟论 4
刺咳论 5
刺腰痛论 6
奇病论 7
刺要论 8
刺齐论 9
刺志论 10
长刺节论 11
皮部论 12
经络论 13
骨空论 14
刺水热穴论 15
调经论 16
缪刺论 17
经刺论 18
巨刺论 19
卫气行论 20
诊要经终论 21
刺禁论 22
刺法论 23
五刺应五脏论 24
九刺应九变论 25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26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27
标本论 28
难经 29
卷二
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30
百症赋(聚英) 31
标幽赋(杨氏注解) 32
席弘赋(针灸大全) 33
金针赋(杨氏注解) 34
玉龙赋(聚英) 35
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36
灵光赋(针灸大全) 37
兰江赋(杨氏书) 38
流注指微赋(窦氏) 39
卷三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40
六气为病歌 41
百穴法歌(神应经) 42
十二经脉歌(聚英) 43
玉龙歌(杨氏注解) 44
胜玉歌(杨氏) 45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46
杂病十一穴歌 47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48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49
四总穴歌 50
肘后歌 51
回阳九针歌 52
针内障秘歌(杨氏) 53
针内障要歌 54
补泻雪心歌(聚英) 55
行针总要歌 56
行针指要歌 57
刺法启玄歌(六言) 58
针法歌 59
策 60
卷四
背部俞穴歌 61
腹部中穴歌 62
中指取寸 63
素问九针论 64
内经补泻 65
难经补泻 66
神应经补泻 67
南丰李氏补泻 68
四明高氏补泻 69
三衢杨氏补泻 70
生成数(聚英) 71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72
禁针穴歌 73
禁灸穴歌 74
太乙歌 75
尻神禁忌 76
人神禁忌 77
卷五
十二经井穴(杨氏) 78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79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80
十二经纳干支歌 81
流注图 82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83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84
流注时日 85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86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87
十二經之原歌 88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89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90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91
九宮歌 92
八法歌 93
八法交会八脉 94
八法交会歌 95
八法交会八穴歌 96
八脉配八卦歌 97
八穴配合歌 98
刺法启玄歌(五言) 99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100
八法逐日干支歌 101
八法临时干支歌 102
八脉图并治症穴 103
八法手诀歌(聚英) 104
卷六
五脏六腑 105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106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107
手太阴肺经 108
手阳明大肠经 109
足阳明胃经 110
足阳明经穴主治 111
手少阴心经 112
手太阳小肠经 113
足太阳膀胱经 114
足少阴肾经 115
卷七
手厥阴心包经 116
手少阳三焦经 117
足少阳胆经 118
足厥阴肝经 119
任脉 120
督脉 121
督任要穴(杨氏) 122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123
奇经八脉(节要) 124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125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126
十五络脉(节要) 127
十二经筋(节要) 128
五脏募穴(聚英) 129
八会 130
看部取穴 131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132
经外奇穴(杨氏) 133
穴同名异类(聚英) 134
卷八
穴法(神应经) 135
诸风门 136
伤寒门 137
痰喘咳嗽门 138
诸般积聚门 139
腹痛胀满门 140
心脾胃门 141
心邪癫狂门 142
霍乱门 143
疟疾门 144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145
汗门 146
痹厥门 147
肠痔大便门 148
阴疝小便门 149
头面门 150
咽喉门 151
耳目门 152
鼻口门 153
胸背胁门 154
手足腰腋门 155
妇人门 156
小儿门 157
疮毒门 158
续增治法 159
卷九
治症总要(杨氏) 160
东垣针法(聚英) 161
名医治法(聚英) 162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163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164
崔氏取四花穴法 165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166
骑竹马灸穴法 167
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168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169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170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171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172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173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174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175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176
医案(杨氏) 177
卷十
保婴神术(按摩经) 178
手法歌 179
观形察色法 180
面部五位歌 181
命门部位歌 182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183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184
小儿针 185
初生调护 186
面色图歌 187
察色验病生死诀 188
汤氏歌 189
内八段锦 190
外八段锦 191
入门歌 192
三关 193
六筋 194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195
补遗 196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