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子部
  4. 医家类
  5.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续增治法

+ -

中风论(徐氏书)

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屎、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各不同焉。或中于脏,或中于腑,或痰或气,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先审其症,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症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症,依标本刺之,无不效也。

一、肝中之状,无汗恶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三、脾中之状,多汗身热,其色黄,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黄,名曰气劳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目眼牵连,酣睡不醒,其色绿,名曰惊中。

初中风急救针法(《乾坤生意》)

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

中风口眼喎斜:听会颊车地仓。

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一法: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喎灸左、左喎灸右。

中风风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会耳前发际肩髎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此风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风气轻减为度。

中风风邪入脏,以致气塞涎壅,不语昏危:百会大椎风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凡觉心中愤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顽麻,此风邪入脏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壮。如风势略可,凡遇春、秋二时,常灸此七穴,以泄风气;若素有风人,尤当留意。

中风鼻塞不闻,时流清涕,偏正头风,及生白屑,惊痫,目上视不识人:顖会(灸)。

中风头皮肿,目眩虚,振寒热,目疼不能远视:上星(针灸)。

中风风痫,瘈瘲等症:印堂(针灸)。

中风头项急,不能回顾:风府(针)。

中风手不能举:阳池(针灸)。

中风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掌物:外关(针灸)。

中风手弱不仁,拘挛不伸:手三里(针灸)。

中风痰咳,肘挛,寒热惊痫:列缺(针灸)。

中风惊怖,声音不出,肘腕酸疼:通里(针灸)。

中风腰胯疼痛,不得转侧,腰胁相引:环跳(针灸)。

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昆仑(针灸)。

中风脚腿麻木,冷痹冷痛:阳陵(针灸)。

中风腰背拘急:委中(针)。

中风脚膝疼痛,转筋拘急:承山(针灸)。

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壮。身柱一穴,灸二七壮。肺俞二穴,灸七七壮至百壮。膏肓二穴,灸三七壮至七七壮。

伤寒(《聚英》)

发热: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拂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身热恶寒:后溪。

身热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热头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后溪阳池厉兑解溪风池。

身热而喘:三间。

余热不尽:曲池。

烦满汗不出:风池命门。

汗出寒热:五处攒竹上脘。

烦心好呕:巨阙商丘。

身热头痛,汗不出:曲泉神道关元悬颅。以上见《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气海(灸)关元(灸)。

少阴发热:太溪(灸)。

恶寒: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关元(灸)。

恶风:有汗为中风,伤卫,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先刺风府、风池,后饮桂枝葛根汤。

胸胁满兼谵语:邪气自表伤里,先胸胁,次入心。期门。

结胸: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期门(针)肺俞(针)。

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期门(针)又以黄连、巴豆七粒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咳逆: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期门(针)。

小腹满:上为气,下为溺,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烦躁: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

蓄血:热毒流于下而瘀血。少阴症下利,便脓血。阳明症,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

呕吐:表邪传里,里气上逆也。口中和,脉微涩弱。灸厥阴。战栗: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邪气内盛,正气太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鱼际。

四逆:四肢逆冷,积冷成寒,六腑气绝于外,足胫寒逆少阴也。身寒者,厥阴也。灸气海、肾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脉促而厥者,灸之。内庭大都。

郁冒: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阳、少阳井。

病头痛,或冒闷如结胸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经攻下自溏泄。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当温上,灸之以消阴。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太溪。少阴下利,便脓血,刺之通用。

霍乱:上吐下利,挥霍撩乱,邪在中焦,胃气不治,阴阳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扰烦乱也。或腹中痛绞刺。针委中。

腹痛:有实有虚,寒热,燥屎旧积,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结,久而弥困。刺委中。

阴毒阴症:阴病盛则微阳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灸关元、气海。

太阳、少阳并病:刺肺俞、肝俞。如头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于内,津液不行。阴寒甚,下闭者,灸之。

症:小便不利阴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不仁:不柔和,痒痛寒,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故也。若越人诊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医之诊也。设脉浮洪,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岂能治哉?

以上见刘氏伤寒治例。

杂病

风:大率主血虚气虚,火与湿多痰。

中风:神阙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髎皆可灸之以疏风,针之以导气。

寒:见伤寒。

阴寒及陷下脉绝者,宜灸之。

发热:有寒潮热,烦热,往来热。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以导气。

热无度汗不止:陷谷以泄热。

腹痛:有虚实,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宿食,疮,痧,疝。

实痛宜泻:太冲太白太渊大陵三阴交。

邪客经络,药不能及,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头痛:有风热,痰,湿,寒,真头疼,手足青至节,死不治。

灸,疏散寒。

脉浮刺:腕骨京骨。

脉长刺:合谷冲阳。

脉弦刺:阳池风府风池。

腰痛:有气虚,血虚,肾病,风湿,湿热,瘀,寒滞。

血滞于下:刺委中(出血)灸肾俞昆仑。又用附子尖、乌头尖、南星、麝香、雄黄、樟脑、丁香炼蜜丸,姜汁化成膏,放手内烘热摩之。

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针丘墟中渎。

心痛:有风寒,气血虚,食积热。针太溪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

牙疼:主血热,胃口有热,风寒湿热,虫蛀。针合谷内庭浮白阳白三间。

眼目:主肝气实,风热,痰热,血瘀热,血实气壅。

针上星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

痛者:针风池合谷

大寒犯脑,连及目痛,或风湿相搏,有翳:灸二间合谷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泻痢: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陷下:灸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溪三里气舍中脘大肠俞。

白痢:灸大肠俞。

赤痢:灸小肠俞。

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先针,后灸大椎第一节,三七壮。

咳嗽:有风、寒、火、劳、痰、肺胀、湿。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针曲泽(出血立已)前谷。

面赤热咳:针支沟。

多唾:针三里。

吐衄血:身热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

诸气: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散,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针以导气。

淋: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灸三阴交。

小水不禁:灸阳陵泉阴阳泉。

喉痹: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气。

头肿:针曲池。

诸疮:

瘰疬:灸肩井曲池大迎

缘唇疮:刺唇去恶血。

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针太冲大敦绝骨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

脚气: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针公孙冲阳灸足三里。

痿: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灸三里肺俞。

喘:有痰喘,气虚,阴虚。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恶心:因痰,热,虚。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膈噎:因血虚,气虚,热,痰火,血积,癖积。针天突石关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

水肿: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因气湿食。针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臌胀:气胀、寒胀,脾虚中满。针上脘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头眩:痰挟气虚,火动其痰。针上星风池天柱。

痛风:风热,风湿,血虚有痰。针百会环跳。

肩臂痛:痰湿为主。灸肩髎曲池。

梦遗:专主湿热相火。灸中极曲骨膏肓肾俞。

痫:俱是痰火,不必分马牛六畜。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蹻(昼发)阴蹻(夜发)。

癞:感天地间杀厉之气,声哑者难治。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塔上,亦去恶血。

以上见刘氏杂病治例。

疮疡;

河间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从胸出者:绝骨一穴。

《肠痈纂要》云:“千金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按河间疮疡,止论足三阳,而手足三阴、三阳未备,学者当引伸触类。又查《医学入门》杂病歌,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录之以备通考。

卷一
针道源流 1
针灸直指 2
刺热论 3
刺疟论 4
刺咳论 5
刺腰痛论 6
奇病论 7
刺要论 8
刺齐论 9
刺志论 10
长刺节论 11
皮部论 12
经络论 13
骨空论 14
刺水热穴论 15
调经论 16
缪刺论 17
经刺论 18
巨刺论 19
卫气行论 20
诊要经终论 21
刺禁论 22
刺法论 23
五刺应五脏论 24
九刺应九变论 25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26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27
标本论 28
难经 29
卷二
周身经穴赋(医经小学) 30
百症赋(聚英) 31
标幽赋(杨氏注解) 32
席弘赋(针灸大全) 33
金针赋(杨氏注解) 34
玉龙赋(聚英) 35
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36
灵光赋(针灸大全) 37
兰江赋(杨氏书) 38
流注指微赋(窦氏) 39
卷三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40
六气为病歌 41
百穴法歌(神应经) 42
十二经脉歌(聚英) 43
玉龙歌(杨氏注解) 44
胜玉歌(杨氏) 45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46
杂病十一穴歌 47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48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49
四总穴歌 50
肘后歌 51
回阳九针歌 52
针内障秘歌(杨氏) 53
针内障要歌 54
补泻雪心歌(聚英) 55
行针总要歌 56
行针指要歌 57
刺法启玄歌(六言) 58
针法歌 59
策 60
卷四
背部俞穴歌 61
腹部中穴歌 62
中指取寸 63
素问九针论 64
内经补泻 65
难经补泻 66
神应经补泻 67
南丰李氏补泻 68
四明高氏补泻 69
三衢杨氏补泻 70
生成数(聚英) 71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72
禁针穴歌 73
禁灸穴歌 74
太乙歌 75
尻神禁忌 76
人神禁忌 77
卷五
十二经井穴(杨氏) 78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79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80
十二经纳干支歌 81
流注图 82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83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84
流注时日 85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86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87
十二經之原歌 88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89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90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91
九宮歌 92
八法歌 93
八法交会八脉 94
八法交会歌 95
八法交会八穴歌 96
八脉配八卦歌 97
八穴配合歌 98
刺法启玄歌(五言) 99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100
八法逐日干支歌 101
八法临时干支歌 102
八脉图并治症穴 103
八法手诀歌(聚英) 104
卷六
五脏六腑 105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106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107
手太阴肺经 108
手阳明大肠经 109
足阳明胃经 110
足阳明经穴主治 111
手少阴心经 112
手太阳小肠经 113
足太阳膀胱经 114
足少阴肾经 115
卷七
手厥阴心包经 116
手少阳三焦经 117
足少阳胆经 118
足厥阴肝经 119
任脉 120
督脉 121
督任要穴(杨氏) 122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123
奇经八脉(节要) 124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125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126
十五络脉(节要) 127
十二经筋(节要) 128
五脏募穴(聚英) 129
八会 130
看部取穴 131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132
经外奇穴(杨氏) 133
穴同名异类(聚英) 134
卷八
穴法(神应经) 135
诸风门 136
伤寒门 137
痰喘咳嗽门 138
诸般积聚门 139
腹痛胀满门 140
心脾胃门 141
心邪癫狂门 142
霍乱门 143
疟疾门 144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145
汗门 146
痹厥门 147
肠痔大便门 148
阴疝小便门 149
头面门 150
咽喉门 151
耳目门 152
鼻口门 153
胸背胁门 154
手足腰腋门 155
妇人门 156
小儿门 157
疮毒门 158
续增治法 159
卷九
治症总要(杨氏) 160
东垣针法(聚英) 161
名医治法(聚英) 162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163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164
崔氏取四花穴法 165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166
骑竹马灸穴法 167
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168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169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170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171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172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173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174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175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176
医案(杨氏) 177
卷十
保婴神术(按摩经) 178
手法歌 179
观形察色法 180
面部五位歌 181
命门部位歌 182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183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184
小儿针 185
初生调护 186
面色图歌 187
察色验病生死诀 188
汤氏歌 189
内八段锦 190
外八段锦 191
入门歌 192
三关 193
六筋 194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195
补遗 196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