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子部
  4. 医家类
  5.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阴阳大论第七

+ -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顺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阴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病则热,阳病则寒(《素问》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故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此阴阳之变也。夫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息粗,为之后闷(《素问》作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闷腹胀死,耐冬不耐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耐夏不耐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曰∶调此二者奈何?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早衰矣。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暴风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矣。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知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病所则无失矣。故曰病之始起,可刺而已,其盛也,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实宜掣之引之。阳从右,阴从左(《素问》作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之多少逆顺,皆为厥。有余者,厥也。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癫疾,求阳不得,求之于阴(《素问》作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目。

春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阴阳皆绝,期在孟春。冬三月之病,病合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于春(《素问》作始春)。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 水。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林序
林序 1
皇甫序
皇甫序 2
序例
序例 3
卷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4
五脏变第二 5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6
五脏六腑官第四 7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8
十二原第六 9
十二经水第七 10
四海第八 11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12
营气第十 13
营卫三焦第十一 14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15
津液五别第十三 16
奇邪血络第十四 17
五色第十五 18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19
卷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20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21
奇经八脉第二 22
脉度第三 23
十二经标本第四 24
经脉根结第五 25
经筋第六 26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27
卷三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28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29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30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31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32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33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34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35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36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37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38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39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40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41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42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43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44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45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46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47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48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49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50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51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52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53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54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55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56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57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58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59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60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61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62
卷四
经脉第一(上) 63
经脉第一(中) 64
经脉第一(下) 65
病形脉诊第二(上) 66
病形脉诊第二(下) 67
三部九候第三 68
卷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69
针灸禁忌第一(下) 70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71
缪刺第三 72
针道第四 73
针道终始第五 74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75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76
卷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77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78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79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80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81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82
阴阳大论第七 83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84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85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86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87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88
卷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89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90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91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92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93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四 94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95
卷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96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97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98
五脏六腑胀第三 99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100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101
卷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102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103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104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105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106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107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108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109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110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111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112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113
卷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114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115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116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117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118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119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120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121
卷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122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123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124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125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126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127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128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129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130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131
卷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132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133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134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135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136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137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着附) 138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139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140
妇人杂病第十 141
小儿杂病第十一 142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