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正史类
  4. 史部
  5. 《宋史》

《宋史》

卷一百三十一

+ -

朱倬 王纶 尹穑 王之望 徐俯 沈与求 翟汝文 王庶 辛炳

朱倬,字汉章,唐宰相敬则之后,七世祖避地闽中,为闽县人。世学《易》,入太学。宣和五年,登进士第,调常州宜兴簿。金将犯边,居民求避地,倬为具舟给食,众赖以济。未几,民告涝于郡,郡檄倬考实,乃除田租什九,守怒,不能夺。张浚荐倬,召对,除福建、广东西财用所属官。宣谕使明橐再荐于朝,时方以刘豫为忧,倬因赐对,策其必败。高宗大喜,诏改合入官。与丞相秦桧忤,出教授越州。用张守荐,除诸王府教授。桧恶言兵,倬论掩骼事,又忤之。

梁汝嘉制置浙东,表摄参谋。有群寇就擒,属倬鞫问,独窜二人,余释不问。曰:"吾大父尉崇安日,获寇二百,坐死者七十余人。大父谓此饥民剽食尔,乌可尽绳以法?悉除其罪,不以徼赏。吾其可愧大父乎?"通判南剑。建寇阿魏众数千,剑邻于建,兵忄耎不可用,倬重赏募卒擒获,境内迄平。

除知惠州。陛辞,因言尝策刘豫必败,高宗记其言,问:"卿久淹何所?"倬曰:"厄于桧。"上愀然慰谕,目送之。旬日间,除国子监丞,寻除浙西提举,且命自今在内除提举官,今朝辞上殿,盖为倬设也。既对,上曰:"卿以朕亲擢出为部使者,使咸知内外任均。"又曰:"人不知卿,朕独知卿。"除右正言,累迁中丞。尝言:"人主任以耳目,非报怨任气之地,必上合天心。"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知贡举,迁参知政事。

绍兴三十一年,拜尚书右仆射。金兵犯江,倬陈战、备、应三策,且谓兵应者胜,上深然之。又策敌三事:上焉者为耕筑计,中焉者守备,下则妄意绝江,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之进用,皆倬所荐也。

高宗自建康回銮,有内禅意。倬密奏曰:"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心不自安,屡求去。诏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孝宗即位,谏臣以为言,降资政殿学士。明年致仕,卒。复元职,恤典如宰相,赠特进。孙著,淳熙十四年登第,仕至吏部尚书。

王纶,字德言,建康人。幼颖悟,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五年进士第,授平江府昆山县主簿,历镇江府、婺州、临安府教授,权国子正。

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迁敕令所删定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权兵部郎官。言:"孔门弟子与后世诸儒有功斯文者,皆得从祀先圣,今辟庠序,修礼乐,宜以其式颁诸郡县。"

二十四年,以御史中丞魏师逊荐,为监察御史,与秦桧论事,忤其意,师逊遂劾纶,且言:"智识浅昧,不能知纶。"由此罢去。逾年,知兴国军。桧死,召为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说书,寻兼权礼部侍郎。

二十六年,试中书舍人。高宗躬亲政事,收揽威柄,召诸贤于散地,诏命填委,多纶所草。纶奏守臣裕民事,乞毋拘五条,从之。兼侍讲。上喜读《春秋左氏传》,纶进讲,与上意合。尝同讲读官荐兴化军郑樵学行,召对命官,且给笔札,录其所著史。兼直学士院,迁工部侍郎,仍兼直院。撰《吴玠神道碑》,称上旨,赐宸翰褒宠。

二十八年,除同知枢密院事。金将渝盟,边报沓至,宰相沈该未敢以闻。纶率参知政事陈康伯、同知枢密院事陈诚之共白其事,乞备御。已而纶病肺暍,告请祠,上遣御医诊视,且赐白金五百两。

二十九年六月,朝论欲遣大臣为泛使觇敌,且坚盟好。纶请行,乃以为称谢使,曹勋副之。至金,馆礼甚隆。一日,急召使入,金主御便殿,惟一执政在焉,连发数问,纶条对,金主不能屈。九月,还朝入见,言:"邻国恭顺和好,皆陛下威德所致。"宰臣汤思退等皆贺。然当时金已谋犯江,特以善意绐纶尔。

纶旧疾作,力丐外,除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上解所御犀带赐之。明年,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敌犯江,纶每以守御利害驿闻,上多从之。三十一年八月,卒。赠左光禄大夫,谥章敏。无子,以兄绰之子为后。

尹穑,字少稷。建炎中兴,自北归南。绍兴三十二年,与陆游同为枢密院编修官。权知院史浩、同知王祖舜荐其博学有文,召对称旨,二人并赐进士出身。孝宗奖用西北之士,隆兴元年,除穑监察御史,寻除右正言。二年五月,除殿中侍御史。历迁谏议大夫,未几而罢。

初,符离师溃,汤思退复相,金帅移书索地,诏侍从台谏集议。穑时为监察御史,以为国家事力未备,宜与敌和,惟增岁币,勿弃四州,勿请陵寝,则和议可成。既而卢仲贤出使,为金所胁,又将遣王之望,张浚极言其不可。穑为右正言,惧和议弗就,因劾浚跋扈,未几罢政。后将割四郡,再易国书,岁币如所索之数,而敌分兵入寇。上意中悔。穑为侍御史,乞置狱,取不肯撤备及弃地者劾其罪,牵引凡二十余人。

时方以和为急,擢穑为谏议大夫。敌势浸张,远近震动,都督、同都督相继辞行。上书者攻和议之失,且言:"穑专附大臣为鹰犬,如张浚忠诚为国,天下共知,穑不顾公议,妄肆诋诽;凡大臣不悦者皆逐之,相与表里,以成奸谋,皆可斩。"上虽怒言者,而一时主议之臣与穑,皆相继废黜。先是,胡铨力言主和非是,大臣不悦,命铨与穑分往浙东西措置海道。二人挈家以行,为言者所劾,遂皆罢,语在《陈康伯传》。

王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人,后寓居台州。父纲,登元符进士第,至通判徽州而卒。之望初以荫补,绍兴八年,登进士第。教授处州,入为太学录,迁博士。久之,出知荆门军,提举湖南茶盐,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寻改成都府路计度转运副使、提举四川茶马。

朝臣荐其才,召赴行在,除太府少卿,总领四川财赋。金人渝盟,军书旁午,调度百出,之望区画无遗事。第括民质剂未税者,搜抉隐匿,得钱为缗四百六十八万,众咸怨之。后升太府卿。

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先是,敌帅合喜寇凤州之黄牛堡,吴璘击走之,遂取秦州,连复商、陕、原、环等十七郡。敌以璘精兵皆在德顺,力攻之。时陈康伯秉政,方议罢德顺戍,虞允文为宣谕使,力争不从,上以手札命璘退师。之望既代允文宣谕使,赞璘命诸将弃德顺,仓卒引退。敌乘其后,正兵三万,还者仅七千人,将校所存无几,连营恸哭,声震原野。上闻而悔之。

隆兴初,右谏议大夫王大宝疏之望罪,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未几,权户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之望雅不欲战,请朝,因奏:"人主论兵与臣下不同,惟奉承天意而已。窃观天意,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我之不可绝淮而北,犹敌之不可越江而南也。移攻战之力以自守,自守既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有旨留中。俄兼直学士院。

汤思退力主息兵,奏除之望吏部侍郎、通问使。寻议先遣小使觇敌,召之望还。之望首以守备不足恃为告,上亟罢都督府,以之望为淮西宣谕使,甫拜命,又擢右谏议大夫。之望因上章极言廷臣执偏见为身谋,乞明诏在庭,平其心于议论之际。时思退主和议,浚主恢复,之望言似善,实阴为思退地也。

既而视师江上。金复犯边,遂上和、战二策,且言措置守御之备,疏奏未达,拜参知政事。既入,俄兼同知枢密院事。敌兵交至,濠、楚守将或弃城遁,上命汤思退督江、淮师;未行,复令之望督视,改同都督。力辞不行。会太学诸生上书,上怒,欲加罪,之望救解之。遂以参知政事劳师江、淮。

之望先尝贻书敌帅。至是,王抃使敌军,并割商、秦地;许归被俘人,惟叛亡不预;世为叔侄之国。敌皆听许,讲解而罢。上闻敌师退,令督府择利击之,之望下令诸将不得妄进。朝廷趣行,之望言:"王抃既还,不可冒小利,害大计。"言者论罢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天台。乾道元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捕海贼王大老,捷闻,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寻复罢。六年冬,卒。

之望有文艺干略,当秦桧时,落落不合或谓其有守。绍兴末年,力附和议,与思退相表里,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地割而敌势益张,之望迄以此废焉。

徐俯,字师川,洪州分宁人。以父禧死国事,授通直郎,累官至司门郎。靖康中,张邦昌僣位,俯遂致仕。时工部侍郎何昌言与其弟昌辰避邦昌,皆改名。俯买婢名昌奴,遇客至,即呼前驱使之。建炎初,落致仕,奉祠。

内侍郑谌识俯于江西,重其诗,荐于高宗。胡直孺在经筵,汪藻在翰苑,迭荐之,遂以俯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程俱言:"俯以前任省郎遽除谏议,自元丰更制以来未之有。考之古今,非阳城、种放,则未尝不循序而进,愿姑以所应者命之。昔元稹在长庆间,擢知制诰,真不忝矣。缘其为荆南判司,命从中出,召为省郎,便知制诰,遂喧朝论,时谓荆南监军崔潭峻实引之。近亦传俯与宦寺倡酬,称其警策,恐或者不知陛下得俯之由。"不报,俱遂罢。

绍兴二年,赐进士出身,兼侍读。三年,迁翰林学士,俄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四年,兼权参知政事。宰相朱胜非言:"襄阳上流,所当先取。"帝曰:"盍就委岳飞?"参政赵鼎曰:"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俯独持不可,帝不听。会刘光世乞入奏,鼎言:"方议出师,大将不宜离军。"俯欲许之,鼎固争,俯乃求去,提举洞霄宫。

九年,知信州。中丞王次翁论其不理郡事,予祠。明年,卒。俯才俊,与曾几、吕本中游,有诗集六卷。

沈与求,字必先,湖州德清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累迁至明州通判。以御史张守荐,召对,除监察御史。上疏论执政,迁兵部员外郎,自劾以为言苟不当,不应得迁。上乃行其言,除殿中侍御史。

上在会稽,或劝幸饶、信,有急则入闽。与求以为今日根本正在江、浙,宜进都建康,以图恢复。论范宗尹年少为相,恐误国事。上不悦,以直龙图阁知台州。宗尹罢,召还,再除侍御史。

时军储窘乏,措置诸镇屯田,与求取古今屯田利害,为《集议》二卷上之,诏付户部看详。江西安抚、知江州朱胜非未至,而马进寇江州陷之,与求论九江之陷,由胜非赴镇太缓,胜非罢去。时方多事,百司稽违,与求援元丰旧制,请许台谏官弹奏,上从之。与求再居言路,或疑凡范宗尹所引用者,将悉论出之。与求曰:"近世朋党成风,人才不问贤否,皆视宰相出处为进退。今当别人才邪正而言之,岂可谓一时所用皆不贤哉?"人服其言。

吕颐浩再相,御营统制辛永宗、枢密富直柔、右司谏韩璜屡言其短。与求劾直柔附会永宗兄弟,为致身之资。上遂出永宗,而璜、直柔亦相继罢黜。

迁御史中丞。时禁卫寡弱,诸将各拥重兵,与求言:"汉有南北军,唐用府兵,彼此相维,使无偏重之势。今兵权不在朝廷,虽有枢密院及三省兵房、尚书兵部,但行文字而已。愿诏大臣益修兵政,助成中兴之势。"浙西安抚刘光世来朝,以缯帛、方物为献,上已分乞六宫,与求奏:"今为何时而有此。"时已暮,疏入,上命追取斥还。内侍冯益请别置御马院,自领其事,又擅穿皇城便门。与求劾益专恣,请治其罪。

谍报刘豫在淮阳造舟,议者多欲于明州向头设备。与求言:"使贼舟至此,则入吾腹心之地。臣闻海舟自京东入浙,必由泰州石港、通州料角崇明镇等处,次至平江南北洋,次至秀州金山,次至向头。又闻料角水势湍险,必得沙上水手方能转运。宜于石港、料角等处拘收水手,优给钱粮而存养之,以备缓急。"

两浙转运副使徐康国自温州进发宣和间所制间金、销金屏障什物,与求奏曰:"陛下俭侔大禹,今康国欲以微物累盛德,乞斥而焚之,仍显黜康国。"从之。与求历御史三院,知无不言,前后几四百奏,其言切直,自敌己已下有不能堪者。上时有所训敕,每曰:"汝不识沈中丞邪?"移吏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遂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引疾丐祠许之。

四年,出知镇江府兼两浙西路安抚使。复以吏部尚书召,除参知政事。金人将入寇,上谕辅臣曰:"朕当亲总六军。"与求赞之曰:"今日亲征,皆由圣断。"上意决亲征,书《车攻诗》以赐。上曰:"朕以二圣在远,屈己通和。今豫逆乱如此,安可复忍?"与求曰:"和亲乃金人屡试之策,不足信也。"因奏:"诸将分屯江岸,而敌人往来淮甸,当遣岳飞自上流取间道乘虚击之,彼必有反顾之忧。"上曰:"当如此措置。"

五年,兼权知枢密院事。时张浚视师江上,以行府为名,言知泰州邵彪及具营田利害事,乞送尚书省。有旨从之。与求不能平,曰:"三省、枢密院乃奉行行府文书邪?"六年,张浚复欲出视师,不告之同列。及得旨,乃退而叹曰:"此大事也,吾不与闻,何以居位?"遂丐祠,罢,出知明州。

七年,上在平江,召见,除同知枢密院事;从至建康,迁知枢密院事。薨,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忠敏。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建炎改元,上疏言:"陛下即位赦书,上供常数,后为献利之臣所增者,当议裁损。如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如杭州岁起之额盖与越州等,杭州去年已减十二万匹,独越州尚如旧,今乞视户等第减罢。"杨应诚请使高丽,图迎二帝,汝文奏:"应诚欺罔君父,若高丽辞以大图假道以至燕云,金人却请问津以窥吴越,将何辞以对?"后高丽果如汝文言。上将幸武昌,汝文疏请幸荆南,不从。

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

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崇宁五年,举进士第,改秩,知泾州保定县。以种师道荐,通判怀德军。契丹为金人所破,举燕云地求援,诏师道受降。庶谓师道曰:"国家与辽人百年之好,今坐视其败亡不能救,乃利其土地,无乃基女直之祸乎?"不听。宣和七年,金果入寇。太宰李邦彦夜召庶问计,庶曰:"宿将无如种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之入援。"邦彦以语蔡攸,攸不然。以庶为陕西运判兼制置解盐事。疆事益棘,钦宗欲幸襄、邓,先命席益为京西安抚使,益求庶自副。高宗即位,除直龙图阁、鄜延经略使兼知延安府。累立战功,进集英殿修撰,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

先是,河东经制使王〈王燮〉既遁归,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以庶权陕西制置使。会宣谕使谢亮入关,庶移书曰:"夏人之患小而缓,金人之患大而迫,秋高必大举,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亮不能从。金人大入,庶调兵自沿河至冯翊,据险以守。金人先已乘冰渡河犯晋宁,侵丹州,又渡清水河,破潼关,秦、陇皆震。庶传檄诸路,会期讨贼。泾原统制曲端雅不欲属庶,以未受命辞;居数日,告身至,又辞。金人知端与庶不协,并兵寇鄜延。庶在坊州闻之,夜趋鄜延以遏其冲。金人诡道陷丹州,州界鄜、延之间,庶乃自当延安路。时端尽统泾原劲兵,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遂陷延安。语在端传。

初,庶闻围急,自收散亡往援。观察使王〈王燮〉亦将所部发兴元。庶至甘泉而延安已不守,既无所归,遂以军付〈王燮〉,而自将百骑驰至襄乐劳军,尚倚端为助。庶至,端令每门减从骑之半,比至帐下,仅数骑。端厉声问庶延安失守状,且曰:"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庶曰:"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端怒,谋即军中诛庶而夺其兵,乃夜走宁州,见谢亮曰:"延安,五路襟喉,今既失矣。《春秋》大夫出疆之义得以专之,请诛庶。"亮曰:"使事有指,今以人臣而擅诛于外,是跋扈也,公则自为之。"端沮而归,乃夺庶节制使印,又拘縻其官属。会诏庶守京兆,庶先以失律自劾得罢。丁内艰。

时张浚自富平败归,始思庶及端之言可用,乃并召之。庶地近先至,力陈抚秦保蜀之策,劝浚收熙河、秦凤之兵,扼关、陇以为后图。浚不纳。求终制,不许,乃版授参议官。浚念端与庶必不相容,端未至,但复其官,移恭州。庶因谓浚曰:"端有反心。"浚亦畏端得士,始有杀端意矣。语在《端传》。

绍兴五年,起复知兴元府、利夔路制置使。庶以士卒单寡,籍兴、洋诸邑及三泉县强壮,两丁取一,三丁取二,号"义士",日阅于县,月阅于州,厚犒之,不半年,有兵数万。浚言于朝,升徽猷阁直学士。有谗于浚者,徙庶知成都,改嘉州。明年,浚劾庶轻率倾险,落职奉祠。寻起知遂宁,固避得请。

六年,除湖北安抚使、知鄂州。趋阙,上因燕见,庶言:"陛下欲保江南,无所事;如曰绍复大业,都荆为可。荆州左吴右蜀,利尽南海,前临江、汉,出三川,涉大河,以图中原,曹操所以畏关羽者也。"上大异之。复显谟阁待制、知荆南府、湖北经略安抚使,又复直学士。

七年十月,以兵部侍郎召。明年春,入对,上曰:"召卿之日,张浚已去,赵鼎未来,此朕亲擢,非有左右之助。"庶顿首谢,因奏:"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昔汉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夺其费,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又口陈手画秦、蜀利害。上大喜,即日迁本部尚书。阅月,拜枢密副使。

议者乞遣重臣行边,遂命庶措置江、淮边防。京、湖宣抚使岳飞闻庶行边,遗书曰:"今岁若不出师,当纳节请闲。"庶壮之。庶还朝,论金人变诈,自渝海上之盟,因及飞纳节之语。当是时,秦桧再相,以和戎为事。金使乌陵思谋至,诏趣庶还。庶力诋和议,乞诛金使,其言甚切。金又遣张通古来许割地,还梓宫,归太后。庶曰:"和议之事,臣所不知。"凡七疏乞免官,乃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

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劾庶本赵鼎所荐,欺君罔上。庶罢归,至九江,被命夺职,徙家居焉。十三年,御史胡汝明论庶讥讪朝政,责响德军节度副使,道州安置。至贬所卒。孝宗思庶言,追复其官,谥敏节。子六人,之奇,乾道中,知枢密院事。

辛炳,字如晦,福州候官县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先是,蔡京废发运司转般仓为直达纲,舟入,率侵盗,沉舟而遁,户部受虚数,人畏京莫敢言。炳极疏其弊,且以变法后两岁所得之数,较常岁亏欠一百三十有二万,支益广而入寝微,乞下有司计度。徽宗以问京,京怒,以炳为沮挠,责监南剑州新丰场,寻提举洞霄宫,起知袁州,移无为军。靖康初,召为兵部员外郎。

高宗即位,除左司员外郎,辞;未几,起直龙图阁、知潭州。明年,张浚调兵潭州,以炳懦怯不能,罢之,寻以起居舍人召,辞。绍兴二年,复以侍御史召。首言今日公道壅塞,风俗颓薄,连疏三省所行乖失数十事,请谕大臣勿废都堂公见之礼。时福建八州添差至百八十余员,炳言:"艰危多事之时,冗食之官无益,当罢。"从之。

苏、湖地震,下诏求言。炳言:"大臣无畏天之心,何事不可为?"其言甚峻,由是宰执吕颐浩居家待罪,炳劾罢颐浩。知枢密院事张浚召赴行在,炳论其败事误国,浚坐落职。

除御史中丞。时方遣使议和,炳方言:"金人无信,和议不可恃,宜讲求守御攻战之策。"以疾请外,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漳州,未赴而卒。诏:炳任中执法,操行清修,今其云亡,贫无以葬,赐银帛赙其家,赠通议大夫。

论曰:秦桧晚荐士以收人望,然一时知名之士,亦岂尽可笼络者哉!朱倬论事辄不合,王纶代言辞合体要,若尹穑、王之望人品虽不同,其附和议则一尔。徐俯末与赴鼎争辨,沮抑岳飞,异哉。沈与求止和亲之议,翟汝文善料事,而桧以为异己。王庶论都荆州,当时诸臣之虑皆不及此。考夫祈宽之事,庶盖忠义人也。辛炳雅志清修,又岂多见也欤。

本纪
卷一 1
卷二 2
卷三 3
卷四 4
卷五 5
卷六 6
卷七 7
卷八 8
卷九 9
卷十 10
卷十一 11
卷十二 12
卷十三 13
卷十四 14
卷十五 15
卷十六 16
卷十七 17
卷十八 18
卷十九 19
卷二十 20
卷二十一 21
卷二十二 22
卷二十三 23
卷二十四 24
卷二十五 25
卷二十六 26
卷二十七 27
卷二十八 28
卷二十九 29
卷三十 30
卷三十一 31
卷三十二 32
卷三十三 33
卷三十四 34
卷三十五 35
卷三十六 36
卷三十七 37
卷三十八 38
卷三十九 39
卷四十 40
卷四十一 41
卷四十二 42
卷四十三 43
卷四十四 44
卷四十五 45
卷四十六 46
卷四十七 47
志
卷一 48
卷二 49
卷三 50
卷四 51
卷五 52
卷六 53
卷七 54
卷八 55
卷九 56
卷十 57
卷十一 58
卷十二 59
卷十三 60
卷十四 61
卷十五 62
卷十六 63
卷十七 64
卷十八 65
卷十九 66
卷二十 67
卷二十一 68
卷二十二 69
卷二十三 70
卷二十四 71
卷二十五 72
卷二十六 73
卷二十七 74
卷二十八 75
卷二十九 76
卷三十 77
卷三十一 78
卷三十二 79
卷三十三 80
卷三十四 81
卷三十五 82
卷三十六 83
卷三十七 84
卷三十八 85
卷三十九 86
卷四十 87
卷四十一 88
卷四十二 89
卷四十三 90
卷四十四 91
卷四十五 92
卷四十六 93
卷四十七 94
卷四十八 95
卷四十九 96
卷五十 97
卷五十一 98
卷五十二 99
卷五十三 100
卷五十四 101
卷五十五 102
卷五十六 103
卷五十七 104
卷五十八 105
卷五十九 106
卷六十 107
卷六十一 108
卷六十二 109
卷六十三 110
卷六十四 111
卷六十五 112
卷六十六 113
卷六十七 114
卷六十八 115
卷六十九 116
卷七十 117
卷七十一 118
卷七十二 119
卷七十三 120
卷七十四 121
卷七十五 122
卷七十六 123
卷七十七 124
卷七十八 125
卷七十九 126
卷八十 127
卷八十一 128
卷八十二 129
卷八十三 130
卷八十四 131
卷八十五 132
卷八十六 133
卷八十七 134
卷八十九 135
卷九十 136
卷九十一 137
卷九十二 138
卷九十三 139
卷九十四 140
卷九十五 141
卷九十六 142
卷九十七 143
卷九十八 144
卷九十九 145
卷一百 146
卷一百零一 147
卷一百零二 148
卷一百零三 149
卷一百零四 150
卷一百零五 151
卷一百零六 152
卷一百零七 153
卷一百零八 154
卷一百零九 155
卷一百一十 156
卷一百一十一 157
卷一百一十二 158
卷一百一十三 159
卷一百一十四 160
卷一百一十五 161
卷一百一十六 162
卷一百一十七 163
卷一百一十八 164
卷一百一十九 165
卷一百二十 166
卷一百二十一 167
卷一百二十二 168
卷一百二十三 169
卷一百二十四 170
卷一百二十五 171
卷一百二十六 172
卷一百二十七 173
卷一百二十八 174
卷一百二十九 175
卷一百三十 176
卷一百三十一 177
卷一百三十二 178
卷一百三十三 179
卷一百三十四 180
卷一百三十五 181
卷一百三十六 182
卷一百三十七 183
卷一百三十八 184
卷一百三十九 185
卷一百四十 186
卷一百四十一 187
卷一百四十二 188
卷一百四十三 189
卷一百四十四 190
卷一百四十五 191
卷一百四十六 192
卷一百四十七 193
卷一百四十八 194
卷一百四十九 195
卷一百五十 196
卷一百五十一 197
卷一百五十二 198
卷一百五十三 199
卷一百五十四 200
卷一百五十五 201
卷一百五十六 202
卷一百五十七 203
卷一百五十八 204
卷一百五十九 205
卷一百六十 206
卷一百六十一 207
卷一百六十二 208
卷八十八 209
表
卷一 210
卷二 211
卷三 212
卷四 213
卷五 214
卷六 215
卷七 216
卷八 217
卷九 218
卷十 219
卷十一 220
卷十二 221
卷十三 222
卷十四 223
卷十五 224
卷十六 225
卷十七 226
卷十八 227
卷十九 228
卷二十 229
卷二十一 230
卷二十二 231
卷二十三 232
卷二十四 233
卷二十五 234
卷二十六 235
卷二十七 236
卷二十八 237
卷二十九 238
卷三十 239
卷三十一 240
卷三十二 241
列传
卷一 242
卷二 243
卷三 244
卷四 245
卷五 246
卷六 247
卷七 248
卷八 249
卷九 250
卷十 251
卷十一 252
卷十二 253
卷十三 254
卷十四 255
卷十五 256
卷十六 257
卷十七 258
卷十八 259
卷十九 260
卷二十 261
卷二十一 262
卷二十二 263
卷二十三 264
卷二十四 265
卷二十五 266
卷二十六 267
卷二十七 268
卷二十八 269
卷二十九 270
卷三十 271
卷三十一 272
卷三十二 273
卷三十三 274
卷三十四 275
卷三十五 276
卷三十六 277
卷三十七 278
卷三十八 279
卷三十九 280
卷四十 281
卷四十一 282
卷四十二 283
卷四十三 284
卷四十四 285
卷四十五 286
卷四十六 287
卷四十七 288
卷四十八 289
卷四十九 290
卷五十 291
卷五十一 292
卷五十二 293
卷五十三 294
卷五十四 295
卷五十五 296
卷五十六 297
卷五十七 298
卷五十八 299
卷五十九 300
卷六十 301
卷六十一 302
卷六十二 303
卷六十三 304
卷六十四 305
卷六十五 306
卷六十六 307
卷六十七 308
卷六十八 309
卷六十九 310
卷七十 311
卷七十一 312
卷七十二 313
卷七十三 314
卷七十四 315
卷七十五 316
卷七十六 317
卷七十七 318
卷七十八 319
卷七十九 320
卷八十 321
卷八十一 322
卷八十二 323
卷八十三 324
卷八十四 325
卷八十五 326
卷八十六 327
卷八十七 328
卷八十八 329
卷八十九 330
卷九十 331
卷九十一 332
卷九十二 333
卷九十三 334
卷九十四 335
卷九十五 336
卷九十六 337
卷九十七 338
卷九十八 339
卷九十九 340
卷一百 341
卷一百零一 342
卷一百零二 343
卷一百零三 344
卷一百零四 345
卷一百零五 346
卷一百零六 347
卷一百零七 348
卷一百零八 349
卷一百零九 350
卷一百一十 351
卷一百一十一 352
卷一百一十二 353
卷一百一十三 354
卷一百一十四 355
卷一百一十五 356
卷一百一十六 357
卷一百一十七 358
卷一百一十八 359
卷一百一十九 360
卷一百二十 361
卷一百二十一 362
卷一百二十二 363
卷一百二十三 364
卷一百二十四 365
卷一百二十五 366
卷一百二十六 367
卷一百二十七 368
卷一百二十八 369
卷一百二十九 370
卷一百三十 371
卷一百三十一 372
卷一百三十二 373
卷一百三十三 374
卷一百三十四 375
卷一百三十五 376
卷一百三十六 377
卷一百三十七 378
卷一百三十八 379
卷一百三十九 380
卷一百四十 381
卷一百四十一 382
卷一百四十二 383
卷一百四十三 384
卷一百四十四 385
卷一百四十五 386
卷一百四十六 387
卷一百四十七 388
卷一百四十八 389
卷一百四十九 390
卷一百五十 391
卷一百五十一 392
卷一百五十二 393
卷一百五十三 394
卷一百五十四 395
卷一百五十五 396
卷一百五十六 397
卷一百五十七 398
卷一百五十八 399
卷一百五十九 400
卷一百六十 401
卷一百六十一 402
卷一百六十二 403
卷一百六十三 404
卷一百六十四 405
卷一百六十五 406
卷一百六十六 407
卷一百六十七 408
卷一百六十八 409
卷一百六十九 410
卷一百七十 411
卷一百七十一 412
卷一百七十二 413
卷一百七十三 414
卷一百七十四 415
卷一百七十五 416
卷一百七十六 417
卷一百七十七 418
卷一百七十八 419
卷一百七十九 420
卷一百八十 421
卷一百八十一 422
卷一百八十二 423
卷一百八十三 424
卷一百八十四 425
卷一百八十五 426
卷一百八十六 427
卷一百八十七 428
卷一百八十八 429
卷一百八十九 430
卷一百九十 431
卷一百九十一 432
卷一百九十二 433
卷一百九十三 434
卷一百九十四 435
卷一百九十五 436
卷一百九十六 437
卷一百九十七 438
卷一百九十八 439
卷一百九十九 440
卷二百 441
卷二百零一 442
卷二百零二 443
卷二百零三 444
卷二百零四 445
卷二百零五 446
卷二百零六 447
卷二百零七 448
卷二百零八 449
卷二百零九 450
卷二百一十 451
卷二百一十一 452
卷二百一十二 453
卷二百一十三 454
卷二百一十四 455
卷二百一十五 456
卷二百一十六 457
卷二百一十七 458
卷二百一十八 459
卷二百一十九 460
卷二百二十 461
卷二百二十一 462
卷二百二十二 463
卷二百二十三 464
卷二百二十四 465
卷二百二十五 466
卷二百二十六 467
卷二百二十七 468
卷二百二十八 469
卷二百二十九 470
卷二百三十 471
卷二百三十一 472
卷二百三十二 473
卷二百三十三 474
卷二百三十四 475
卷二百三十五 476
卷二百三十六 477
卷二百三十七 478
卷二百三十八 479
卷二百三十九 480
卷二百四十 481
卷二百四十一 482
卷二百四十二 483
卷二百四十三 484
卷二百四十四 485
卷二百四十五 486
卷二百四十六 487
卷二百四十七 488
卷二百四十八 489
卷二百四十九 490
卷二百五十 491
卷二百五十一 492
卷二百五十二 493
卷二百五十三 494
卷二百五十四 495
卷二百五十五 496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