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正史类
  4. 史部
  5. 《宋史》

《宋史》

卷五

+ -

◎宗室三

○吴王颢 益王頵 吴王佖 燕王俣 楚王似 献愍太子茂 郓王楷 肃王枢 景王杞 济王栩 徐王棣 沂王〈木咢〉 和王栻 信王榛 太子谌(弟训)元懿太子 信王璩 庄文太子愭 魏王恺 景献太子询 镇王竑

英宗四子:长神宗,次吴荣王颢,次润王颜,次益端献王頵,皆宣仁圣烈高皇后出也。颜早亡,徽宗赐名追封。

吴荣王颢字仲明,初名仲糺,自右内率府副率为和州防御使,封安乐郡公,转明州观察使,进祁国公。治平元年,加检校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东阳郡王。三年,出阁。神宗立,进封昌王;官制行,册拜司空,徙王雍。哲宗嗣位,加太保,换成德、横海二镇,徙封扬王,赐赞拜不名,五日一谒禁中。帝致恭如家人礼。神宗祔庙,拜太傅,移镇京兆、凤翔。

自熙宁以来,颢屡请居外,章上辄却。至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榜曰"亲贤"与弟頵对邸。车驾偕三宫临幸,留宴终日。拜太尉,诸子皆命赐官,制曰:"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许二叔出居于外,盖武王待周公之意。太皇太后严朝廷之礼,以义制恩,始从其请,出就外宅,得孔子远其子之意。二圣不同,同归于道,皆可以为万世法。朕承侍两宫,按行新第,顾瞻怀思,潸然出涕。昔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何以为乐?'王言:'为善最乐。'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五岁以上悉佩之,著之简策,天下不以为私。今王诸子性于忠孝,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尚勉之哉!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徙封徐王,诏书不名。

宣仁有疾,颢旦旦入问,因亦被病。宣仁祔庙,拜太师,徙王冀,赐入朝不趋。改淮南、荆南节度使,徙封楚王。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既而薨,年四十七。帝即临哭,辍朝五日,成服苑中。赠尚书令兼中书令、扬荆冀三州牧、燕王,谥曰荣,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改封吴王。

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始就外傅,每一经终,即遗讲读官以器币服马。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初,居英宗丧,丐解官终制,以厌于至尊,不克遂。服慈圣光献太后之服,易月当除,颢曰:"身为孙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请如心丧礼,须上禫除,即吉。"诏可。

子孝骞嗣,终宁国军节度使、晋康郡王;孝锡终嘉州团练使,赠永国公。

益端献王頵,初名仲恪,封大宁郡公,进鄮国公、乐安郡王、嘉王。所历官赐,略与兄颢同。更武胜、山南西、保信、保静、武昌、武安、武宁、镇海、成德、荆南十节度,徙王曹、荆,位至太尉。元祐三年七月薨,年三十三,赠太师、尚书令、荆徐二州牧、魏王,谥端献。徽宗改封益王。

頵端重明粹,少好学,长博通群书,工飞白、篆籀。宾接宫僚,岁满当去,辄奏留,久者至十余年。颇好医书,手著《普惠集效方》,且储药以救病者。

子九人:孝哲,右骁卫将军,早亡;孝奕,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赠司空、平原郡王;孝参,奉国军节度使,改宁武、武胜,封豫章郡王;孝永,邢州观察使,赠司空、广陵郡王;孝诒、孝骘、孝悦、孝颖、孝愿,皆至节度使。

神宗十四子:长成王佾,次惠王仅,次唐哀献王俊,次褒王伸,次冀王僴,次哲宗,次豫悼惠王价,次徐冲惠王倜,次吴荣穆王佖,次仪王伟,次徽宗,次燕王俣,次楚荣宪王似,次越王偲。八王皆早薨:佾、仅、伸、伟,徽宗赐名追封;俊、僴、倜、价,徽宗改封。

吴荣穆王佖,帝第九子。初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仪国公。哲宗立,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宁郡王,进申王,拜司空。帝崩,佖于诸弟为最长,有目疾不得立。徽宗嗣位,以帝兄拜太傅,加殊礼,旋拜太师,历京兆、真定尹,荆、扬、太原、兴元牧,徙国陈。崇宁五年薨,辍视朝七日。赠尚书令兼中书令、徐州牧、燕王,谥荣穆。又加赠侍中,改封吴王。子有奕,武信军节度使、和义郡王。

燕王俣,帝第十子;越王偲,帝第十二子。母曰林婕妤。俣初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成国公;偲初授武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祁国公。哲宗朝,俣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咸宁郡王;偲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永宁郡王。是后累换节铖,历任尹牧,俣进封莘王,偲封睦王。徽宗朝,俱历太保、太傅,俣进封卫王、魏王、燕王,偲进封定王、邓王、越王。靖康元年,同迁太师,俣授河东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牧,偲授永兴成德军节度使、雍州真定牧。

二年,上皇幸青城,父老邀之不及,道遇二王,哭曰:"愿与王俱死。"徐秉哲捕为首者戮之,益兵卫送二王于金营,北行至庆源境上,俣乏食薨,偲至韩州而薨。

绍兴初,有崔绍祖者至寿春府,称越王次子,受上皇蜡诏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兴师恢复。镇抚使赵霖以闻。召赴行在,事败,送台狱伏罪,斩于越州市。

楚荣宪王似,帝第十三子。初为集庆军节度使、和国公,进普宁郡王。元符元年出阁,封简王。似于哲宗为母弟,哲宗崩,皇太后议所立,宰相章惇以似对。后曰:"均是神宗子,何必然。"乃立端王。徽宗定位,加司徒,改镇武昌、武成,徙封蔡,拜太保,移镇保平、镇安,又改凤翔、雄武。以王府史语言指斥,送大理寺验治,似上表待罪。

左司江谏江公望上疏,以为:"亲隙不可开,开则言可离贰;疑迹不可显,显则事难磨灭。陛下之得天下也,章惇尝持异议,已有隙迹矣。蔡王出于无心,年尚幼小,未达祸乱之萌,恬不以为恤。陛下一切包容,已开之隙复涂,已显之迹复泯矣。恩意渥缛,欢然不失兄弟之情。若以暧昧无根之语,加诸至亲骨肉之间,则有魏文'相煎太急'之讥,而忘大舜亲爱之道,岂治世之美事邪。臣愿陛下密诏有司,凡无根之言勿形案牍,倘有瑕可指,一人胸次,则终身不忘,迹不可泯,隙不可涂,则骨肉离矣。一有浸淫旁及蔡王之语,不识陛下将何以处之,陛下何颜见神考于太庙乎?"疏入,公望罢知淮阳军。徽宗虽出公望,然颇思其言,止治其左右。

崇宁中,徙镇荆南、武宁。崇宁五年薨,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冀州牧、韩王,改封楚王,谥荣宪。

子有恭,定国军节度使、永宁郡王。

哲宗一子:献愍太子茂,昭怀刘皇后为贤妃时所生。帝未有子,而中宫虚位,后因是得立。然才三月而夭,追封越王,谥冲献。崇宁元年,改谥献愍。后之立也,邹浩凡三上疏谏,随削其稿。至是,或谓浩有"杀卓氏而夺其子,欺人可也,讵可以欺天乎"之语,徽宗昭暴其事,复窜浩昭州,而峻茂典册。后上表谢,然浩盖无是言也。

徽宗三十一子:长钦宗,次衮王柽,次郓王楷,次荆王楫,次肃王枢,次景王杞,次济王栩,次益王棫,次高宗,次邠王材,次祁王模,次莘王植,次仪王朴,次徐王棣,次沂王〈木咢〉,次郓王栱,次和王栻,次信王榛,次汉王椿,次安康郡王楃,次广平郡王楗,次陈国公机,次相国公梃,次瀛国公樾,次建安郡王楧,次嘉国公椅,次温国公栋,次英国公楒,次仪国公桐,次昌国公柄,次润国公枞。柽、楫、材、栱、椿、机六王早薨。

郓王楷,帝第三子。初名焕。始封魏国公,进高密郡王、嘉王,历奉宁、镇安、镇东、武宁、保平、荆南、宁江、剑南西川、镇南、河东、宁海十一节度使。政和八年,廷策进士,唱名第一。母王妃方有宠,遂超拜太傅,改王郓,仍提举皇城司。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北伐之役,且将以为元帅,会白沟失利而止。钦宗立,改镇凤翔、彰德军。靖康初,与诸王皆北迁。

肃王枢,帝第五子。初封吴国公,进建安郡王、肃王,历节度六镇。靖康初,金人围京城,要帝子弟为质,且求输两河。于是遣宰臣张邦昌从枢使斡离不军,为金人所留,约俟割地毕遣还,而挟以北去。

景王杞,初授武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冀国公。大观二年,改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文安郡王。政和中,授检校太保,寻迁太保,改授护国、武昌军节度使,追封景王。靖康元年,授荆南、镇东军节度使,迁太傅。

二年,遣诣金营充贺正旦使。既归,又从上幸青城。及上皇出郊,杞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食不食肉,上皇制发愿文,述祈天请命之意,以授杞。杞顿首泣。及北行,须发尽白。

济王栩,初授镇洮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鲁国公。大观二年,改授彰武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安康郡王,政和中,授检校太保,改荆南、清海军节度使,进封济王。靖康元年,授护国、宁海军节度使,迁太傅。

同景王杞为贺金人正旦使。既还,又与何桌为请命使,金帅绐栩曰:"自古有南即有北,不可相无,今所欲割地而已。"栩回以白上,且言金帅请与上皇相见,上曰:"岂可使上皇蒙尘。"遂自出,以栩从行。及索诸王家属,栩夫人曹氏避难他出,徐秉哲捕而拘之,遂同北去。

徐王棣,初授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徐国公。政和中,授检校太保。宣和中,改镇南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高平郡王。寻改山南东道、河阳三城节度使,进封徐王。后从渊圣北去。

绍兴二年,有万州李勃者,伪称祁王,内侍杨公谨与言徐王起居状,勃遂改称徐王。宣抚使张浚遣赴行在,上命王府故吏验视,言非真,诏送大理,情得,弃市。

沂王〈木咢〉,初授横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冀国公。政和中,授检校太保。宣和中,改剑南西川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河间郡王。寻改剑南东川、威武军节度使,迁太保,进封沂王。

后从渊圣出郊,至北方,与驸马刘彦文告上皇左右谋变,金遣人按问,上皇遣莘王植、驸马蔡鞗等对辨,凡三日,〈木咢〉、彦文气折,金人诛之。

和王栻,初授静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广国公。三年,授检校太保。寻改定武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南康郡王。靖康元年,授瀛海、安化军节度使、检校太傅,追封和王。后从渊圣出郊。

有遗女一人,高宗朝封乐平县主,出适杜安石,命大宗正司主婚。

信王榛,初授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福国公。三年,授检校太保。宣和末,改安远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平阳郡王。靖康元年,授庆阳、昭化军节度使,迁检校太傅,进封信王。

后从渊圣出郊,北行至庆源,亡匿真定境中。时马广与赵邦杰聚兵保五马山砦,阴迎榛归,奉以为主,两河遗民闻风响应。

榛遣广诣行在奏之,其略曰:"邦杰与广,忠义之心,坚若金石,臣自陷贼中,颇知其虚实。贼今稍惰,皆怀归心,且累败于西夏,而契丹亦出攻之。今山西诸砦乡兵约十余万,力与贼抗,但皆苦窘,兼阙戎器。臣多方存恤,惟望朝廷遣兵来援,不然,久之恐反为贼用。臣于陛下,以礼言则君臣,以义言则兄弟,其忧国念亲之心无异。愿委臣总大军,与诸砦乡兵,约日大举,决见成功。"广既至,黄潜善、汪伯彦疑其非真,上识榛手书,遂除河外兵马都元帅。潜善、伯彦终疑之,广将行,密授朝旨,使几察榛,复令广听诸路节制。广知事不成,遂留于大名府不进。会有言榛将渡河入京,朝廷因诏择日还京,以伐其谋。

金人恐广以援兵至,急发兵攻诸砦,断其汲道,诸砦遂陷。榛亡,不知所在,或曰后兴上皇同居五国城。

绍兴元年,邓州有杨其姓者,聚千余人,自称信王。镇抚使翟兴觉诈,遣将斩之以闻。

钦宗皇太子谌,朱皇后子也。政和七年生,为嫡皇孙,祖宗以来所未有,徽宗喜。蔡京奏除检校少保、常德军节度使,封崇国公,从之。会王黼得政,谋倾京,言其以东宫比人主,遂降为高州防御使。靖康元年,迁检校少保、昭庆军节度使、大宁郡王。寻进检校少傅、宁国军节度使。四月,诏立为皇太子。

二年,上幸青城,命密院同知孙傅兼太子少傅,吏部侍郎谢克家兼太子宾客,辅太子监国,称制行事。未几,金人请二帝谕太子出城。统制吴革力请留,欲以所募士微服卫太子溃围以出。傅不许,乃谋匿民间,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送金人,绐以宦者窃太子欲投献,都人争之,并伤太子。迟疑不决者五日。吴开、莫俦督胁甚急,范琼恐变生,以危言詟卫士,遂拥太子与皇后共车以出。百官军吏奔随号哭,太学诸生拥拜车前,太子呼云:"百姓救我!"哭声震天,已而北去。弟训。

训乃北地所生。有砀山人留遇僧者,金人见之曰:"全似赵家少帝。"遇僧窃喜。绍兴十年,三京路通,诏求宗室。遇僧自言少帝第二子,乃守臣遣赴行在,过泗州,州官孙守信疑之,白其守,请于朝。阁门言渊圣无第二子,诏宁信劾治。遇僧伏罪,黥隶琼州。后有自北至者,曰:"渊圣小大王训,见居五国城。"

元懿太子讳旉,高宗子也,母潘贤妃。建炎元年六月,生于南京。拜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金人侵淮南,帝幸临安,会苗傅、刘正彦作乱,逼帝禅位于旉,改元明受。既而傅等伏诛,帝复位,乃以旉为皇太子,从幸建康。太子立,属疾,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

信王璩字润夫,初名伯玖,艺祖七世孙,秉义郎子彦之子也。生而聪慧。

初,伯琮以宗子被选入宫,高宗命鞠于婕妤张氏;吴才人亦请于帝,遂以伯玖命才人母之,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时生七岁矣。伯琮以建国公就傅,璩独居禁中。俄拜节度使,封吴国公,宰执赵鼎、刘大中、王庶等坚持之,命不果行。会秦桧专政,遂除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寻诏赴资善堂听读。绍兴十五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时伯琮己封普安郡王,璩官属礼制相等夷,号东、西府。逾年,改武昌军节度使。

二十二年,子彦卒,璩去官持服,终丧,还旧官。显仁太后崩,普安郡王始立为皇太子,璩因加恩称皇侄,名位始定。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

孝宗即位,璩表请入贺,许之,特授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顷之,省绍兴府宗正事,改判西外宗正司。璩累章乞闲,改醴泉观使。淳熙中,除少傅。高宗崩,奔赴得疾,逾年而薨,年五十九,追封信王,累赠太保、太师。

始,璩之入宫也,储位未定者垂三十年,中外颇以为疑。孝宗既立,天性友爱,璩入朝,屡召宴内殿,呼以官,不名也,赐予无算。

子四人:师淳历忠州团练使、永州防御使,师瀹、师沦、师路并补武翼大夫。孙希楙,特补保义郎。

庄文太子讳愭,孝宗嫡长子也,母郭皇后。初名愉,补右内率府副率,寻赐名愭,除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孝宗为皇子时,愭拜蕲州防御使。及受禅,除少保、永兴军节度使,封邓王。故事皇子出阁,封王,兼两镇,然后加司空。愭自防御使躐拜少保,章异数也。

乾道元年,立为皇太子,册广国夫人钱氏为妃。诏增东宫从卫,太子谦让。及奏捐月给杂物,从之。三年秋,太子病暍,医误投药,病剧。上皇与帝亲视疾,为赦天下。越三日薨,年二十四,谥庄文。

太子贤厚,上皇与帝皆爱之。帝从礼官议服期,以日易月;文武百官服衰,服一日而除;东宫臣僚齐衰三月,临七日而除。比葬,帝再至东宫,命宰臣奉谥册,大小祥皆以执政官行礼。

子挺,钱氏所生也,甫晬,除福州观察使,封荣国公,乾道九年卒,赠武当军节度使,追封豫国公。

宁宗时,命宗子希璂为太子后。希璂,艺祖九世孙也,赐名搢,补右千牛卫将军,置教授于府。开禧二年,除忠州防御使。嘉定八年,更名思正。

魏惠宪王讳恺,庄文同母弟也。初补右内率府副率,转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孝宗受禅,拜雄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庆王。

庄文太子薨,恺次当立,帝意未决。既而以恭王英武类己,竟立之。加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判宁国府。妻华国夫人韦氏,特封韩、魏两国夫人,以示优礼。赐黄金三千两、白金一万两,命宰设祖于玉津园,王登车,顾谓虞允文曰:"更望相公保全。"比至镇,奏朝天申节,许之。

府长史上言,欲与司马分治郡,俾王受成。恺奏曰:"臣被命判府,今专委长史、司马,是处臣无用之地。况一郡置三判府,臣恐吏民纷竞不一,徒见其扰。长史、司马宜主钱谷、讼牒,俾拟呈臣依而判之,庶上下安,事益易治。"又请增士人贡额。朝廷悉从之。恺究心民事,筑圩田之隤圮者,帝手诏嘉劳之。

淳熙元年,徙判明州。辍属邑田租以赡学。得两歧麦,图以献,帝复赐手诏曰:"汝劝课艺植,农不游惰,宜获瑞麦之应。"加恺荆南、集庆军节度使,行江陵尹,寻改永兴、成德军节度使、扬州牧。七年,薨于明州,年三十五。帝素服发哀于别殿,赠淮南武宁军节度使、扬州牧兼徐州牧,谥惠宁。

王性宽慈,上皇雅爱之。虽以宗社大计出王于外,然心每念之,赐赉不绝。讣闻,帝滋然曰:"向所以越次建储者,正为此子福气差薄耳!"治二郡有仁声,薨之日,四明父老乞建祠立碑,以纪遗爱。

子二人。摅早卒。抦生于明州,母卜氏,信安郡夫人,王薨,还居行在。抦性早慧,帝爱之,将内禅,升耀州观察使,封嘉国公。庆元间,封吴兴郡王,领昭庆军节度使。开禧二年薨,赠太保,封沂王,谥靖惠。

子垓,三岁而夭。诏立宗室希瞿子为其后,更名均,领右千牛卫将军,置教授于府。寻加福州观察使。后更名贵和,即镇王竑也。

景献太子讳询,燕懿王后,艺祖十一世孙也。初名与愿。宁宗既失衮王,从宰执京镗等请,取与愿养于宫中,年六岁,赐名〈日严〉,除福州观察使。嘉泰二年,拜威武军节度使,封卫国公,听读资善堂。

开禧元年,时边事益急,金人请诛首谋用兵者,〈日严〉用翊善史弥远计,奏韩侂胄轻起兵端,上危宗社,宜赐黜罢,以安边境。从之。

〈日严〉立为皇太子,拜开府仪同三司,封荣王,更为帱。诏御朝太子侍立,宰执日赴资善堂会议。寻用天禧故事,宰辅大臣并兼师傅、宾客,太子出居东宫,更名询。嘉定十三年薨,年二十九,谥景献。

镇王竑,希瞿之子也。初,沂靖惠王薨,无嗣,以竑为之后,赐名均,寻改赐名贵和。太子询薨,乃立贵和为皇子,赐名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祁国公。嘉定十五年五月,加检校少保,封济国公。

十七年六月辛未,竑生子,诏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八月祭未,赐竑子名铨,授左千牛卫大将军。丁亥,铨薨,赠复州防御使,追封永宁侯。竑上表称谢。

竑好鼓琴,丞相史弥远买美人善琴者,纳诸御,而厚廪其家,使美人目闲竑,动息必以告。美人知书慧黠,竑嬖之。宫壁有舆地图,竑指琼厓曰:"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又尝呼弥远为"新恩"。以他日非新州则恩州也。弥远闻之,尝因七月七日进乞巧奇玩以觇之,竑乘酒碎于地。弥远大惧,日夕思以处竑,而竑不知也。

时沂王犹未有后,方选宗室希瓐子昀继之。一日,弥远为其父饭僧净慈寺,独与国子学录郑清之登惠日阁,屏人语曰:"皇子不堪负荷,闻后沂邸者甚贤,今欲择讲官,君其善训迪之。事成,弥远之坐即君坐也。然言出于弥远之口,入于君之耳,若一语泄者,吾与君皆族矣。"清之拱手曰:"不敢。"乃以清之兼魏忠宪王府教授。清之日教昀为文,又购高宗书俾习焉。清之上谒弥远,即以昀诗文翰墨以示,弥远誉之不容口。弥远尝问清之:"吾闻其贤已熟,大要竟何如?"清之曰:"其人之贤,更仆不能数,然一言以断之曰:不凡。"弥远颔之再三,策立之意益坚。清之始以小官兼教授,其后累迁,兼如故。

宁宗崩,弥远始遣清之往,告昀以将立之之意。再三言之,昀默然不应。最后清之乃言曰:"丞相以清之从游之久,故使布腹心于足下。今足下不答一语,则清之将何以复命于丞相?"昀始拱手徐答曰:"绍兴老母在。"清之以告弥远,益相与叹其不凡。

竑跂足以需宣召,久而不至。弥远在禁中,遣快行宣皇子,令之曰:"今所宣是沂靖惠王府皇子,非万岁巷皇子,苟误,则汝曹皆处斩。"竑不能自己,属目墙壁间,见快行过其府而不入,疑焉。己而拥一人径过,天已暝,不知其为谁,甚惑。

昀既至,弥远引入柩前,举哀毕,然后召竑。竑闻命亟赴,至则每过宫门,禁卫拒其从者。弥远亦引入柩前,举哀毕,引出帷,殿帅夏震守之。既而召百官立班听遗制,则引竑仍就旧班,竑愕然曰:"今日之事,我岂当仍在此班?"震绐之曰:"未宣制以前当在此,宣制后乃即位耳。"竑以为然。未几,遥见烛影中一人已在御坐,宣制毕,阁门赞呼,百官拜舞,贺新皇帝即位。竑不肯拜,震捽其首下拜。皇后矫遗诏:竑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帝因加竑少保,进封济王。九月丁丑,以竑充醴泉观使,令就赐第。

宝庆元年正月庚午,湖州人潘壬与其弟丙谋立竑,竑闻变匿水窦中,壬等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身。竑号泣不从,不获已,与之约曰:"汝能勿伤太后、官家乎?"众许诺。遂发军资库金帛、会子犒军,命守臣谢周卿率官属入贺,伪为李全榜揭于门,数弥远废立罪,云:"今领精兵二十万,水陆进讨。"比明视之,皆太湖渔人及巡尉兵卒,不满百人耳。竑知其谋不成,率州兵讨之。遣王元春告于朝,弥远命殿司将彭任讨之,至则事平。弥远令客秦天锡托召医治竑疾,竑本无疾。丙戌,天锡诣竑,谕旨逼竑缢于州治。

帝辍朝,赙银绢各一千、会子万贯,赠少师、保静镇潼军节度使。给事中盛章、权直舍人院王既一再缴奏,诏从之。右正言李知孝累奏,追夺王爵,降封巴陵县公。于是在廷之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每以竑为言,弥远辄恶而斥远之。

端平元年,诏复官爵。妻吴氏为比丘尼,赐惠净法空大师,月给钵钱百贯。景定五年,度宗降诏,追复元赠节度使。德祐元年,提领户部财用兼修国史常楙请立竑后,试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王应麟请更封大国,表墓锡谥,命大宗正司议选择立后,迎善气,销恶运,莫先于此。下礼部议,赠太师、尚书令,依旧节度使,升封镇王,谥昭肃。以田万亩赐其家,遣应麟致祭。

本纪
卷一 1
卷二 2
卷三 3
卷四 4
卷五 5
卷六 6
卷七 7
卷八 8
卷九 9
卷十 10
卷十一 11
卷十二 12
卷十三 13
卷十四 14
卷十五 15
卷十六 16
卷十七 17
卷十八 18
卷十九 19
卷二十 20
卷二十一 21
卷二十二 22
卷二十三 23
卷二十四 24
卷二十五 25
卷二十六 26
卷二十七 27
卷二十八 28
卷二十九 29
卷三十 30
卷三十一 31
卷三十二 32
卷三十三 33
卷三十四 34
卷三十五 35
卷三十六 36
卷三十七 37
卷三十八 38
卷三十九 39
卷四十 40
卷四十一 41
卷四十二 42
卷四十三 43
卷四十四 44
卷四十五 45
卷四十六 46
卷四十七 47
志
卷一 48
卷二 49
卷三 50
卷四 51
卷五 52
卷六 53
卷七 54
卷八 55
卷九 56
卷十 57
卷十一 58
卷十二 59
卷十三 60
卷十四 61
卷十五 62
卷十六 63
卷十七 64
卷十八 65
卷十九 66
卷二十 67
卷二十一 68
卷二十二 69
卷二十三 70
卷二十四 71
卷二十五 72
卷二十六 73
卷二十七 74
卷二十八 75
卷二十九 76
卷三十 77
卷三十一 78
卷三十二 79
卷三十三 80
卷三十四 81
卷三十五 82
卷三十六 83
卷三十七 84
卷三十八 85
卷三十九 86
卷四十 87
卷四十一 88
卷四十二 89
卷四十三 90
卷四十四 91
卷四十五 92
卷四十六 93
卷四十七 94
卷四十八 95
卷四十九 96
卷五十 97
卷五十一 98
卷五十二 99
卷五十三 100
卷五十四 101
卷五十五 102
卷五十六 103
卷五十七 104
卷五十八 105
卷五十九 106
卷六十 107
卷六十一 108
卷六十二 109
卷六十三 110
卷六十四 111
卷六十五 112
卷六十六 113
卷六十七 114
卷六十八 115
卷六十九 116
卷七十 117
卷七十一 118
卷七十二 119
卷七十三 120
卷七十四 121
卷七十五 122
卷七十六 123
卷七十七 124
卷七十八 125
卷七十九 126
卷八十 127
卷八十一 128
卷八十二 129
卷八十三 130
卷八十四 131
卷八十五 132
卷八十六 133
卷八十七 134
卷八十九 135
卷九十 136
卷九十一 137
卷九十二 138
卷九十三 139
卷九十四 140
卷九十五 141
卷九十六 142
卷九十七 143
卷九十八 144
卷九十九 145
卷一百 146
卷一百零一 147
卷一百零二 148
卷一百零三 149
卷一百零四 150
卷一百零五 151
卷一百零六 152
卷一百零七 153
卷一百零八 154
卷一百零九 155
卷一百一十 156
卷一百一十一 157
卷一百一十二 158
卷一百一十三 159
卷一百一十四 160
卷一百一十五 161
卷一百一十六 162
卷一百一十七 163
卷一百一十八 164
卷一百一十九 165
卷一百二十 166
卷一百二十一 167
卷一百二十二 168
卷一百二十三 169
卷一百二十四 170
卷一百二十五 171
卷一百二十六 172
卷一百二十七 173
卷一百二十八 174
卷一百二十九 175
卷一百三十 176
卷一百三十一 177
卷一百三十二 178
卷一百三十三 179
卷一百三十四 180
卷一百三十五 181
卷一百三十六 182
卷一百三十七 183
卷一百三十八 184
卷一百三十九 185
卷一百四十 186
卷一百四十一 187
卷一百四十二 188
卷一百四十三 189
卷一百四十四 190
卷一百四十五 191
卷一百四十六 192
卷一百四十七 193
卷一百四十八 194
卷一百四十九 195
卷一百五十 196
卷一百五十一 197
卷一百五十二 198
卷一百五十三 199
卷一百五十四 200
卷一百五十五 201
卷一百五十六 202
卷一百五十七 203
卷一百五十八 204
卷一百五十九 205
卷一百六十 206
卷一百六十一 207
卷一百六十二 208
卷八十八 209
表
卷一 210
卷二 211
卷三 212
卷四 213
卷五 214
卷六 215
卷七 216
卷八 217
卷九 218
卷十 219
卷十一 220
卷十二 221
卷十三 222
卷十四 223
卷十五 224
卷十六 225
卷十七 226
卷十八 227
卷十九 228
卷二十 229
卷二十一 230
卷二十二 231
卷二十三 232
卷二十四 233
卷二十五 234
卷二十六 235
卷二十七 236
卷二十八 237
卷二十九 238
卷三十 239
卷三十一 240
卷三十二 241
列传
卷一 242
卷二 243
卷三 244
卷四 245
卷五 246
卷六 247
卷七 248
卷八 249
卷九 250
卷十 251
卷十一 252
卷十二 253
卷十三 254
卷十四 255
卷十五 256
卷十六 257
卷十七 258
卷十八 259
卷十九 260
卷二十 261
卷二十一 262
卷二十二 263
卷二十三 264
卷二十四 265
卷二十五 266
卷二十六 267
卷二十七 268
卷二十八 269
卷二十九 270
卷三十 271
卷三十一 272
卷三十二 273
卷三十三 274
卷三十四 275
卷三十五 276
卷三十六 277
卷三十七 278
卷三十八 279
卷三十九 280
卷四十 281
卷四十一 282
卷四十二 283
卷四十三 284
卷四十四 285
卷四十五 286
卷四十六 287
卷四十七 288
卷四十八 289
卷四十九 290
卷五十 291
卷五十一 292
卷五十二 293
卷五十三 294
卷五十四 295
卷五十五 296
卷五十六 297
卷五十七 298
卷五十八 299
卷五十九 300
卷六十 301
卷六十一 302
卷六十二 303
卷六十三 304
卷六十四 305
卷六十五 306
卷六十六 307
卷六十七 308
卷六十八 309
卷六十九 310
卷七十 311
卷七十一 312
卷七十二 313
卷七十三 314
卷七十四 315
卷七十五 316
卷七十六 317
卷七十七 318
卷七十八 319
卷七十九 320
卷八十 321
卷八十一 322
卷八十二 323
卷八十三 324
卷八十四 325
卷八十五 326
卷八十六 327
卷八十七 328
卷八十八 329
卷八十九 330
卷九十 331
卷九十一 332
卷九十二 333
卷九十三 334
卷九十四 335
卷九十五 336
卷九十六 337
卷九十七 338
卷九十八 339
卷九十九 340
卷一百 341
卷一百零一 342
卷一百零二 343
卷一百零三 344
卷一百零四 345
卷一百零五 346
卷一百零六 347
卷一百零七 348
卷一百零八 349
卷一百零九 350
卷一百一十 351
卷一百一十一 352
卷一百一十二 353
卷一百一十三 354
卷一百一十四 355
卷一百一十五 356
卷一百一十六 357
卷一百一十七 358
卷一百一十八 359
卷一百一十九 360
卷一百二十 361
卷一百二十一 362
卷一百二十二 363
卷一百二十三 364
卷一百二十四 365
卷一百二十五 366
卷一百二十六 367
卷一百二十七 368
卷一百二十八 369
卷一百二十九 370
卷一百三十 371
卷一百三十一 372
卷一百三十二 373
卷一百三十三 374
卷一百三十四 375
卷一百三十五 376
卷一百三十六 377
卷一百三十七 378
卷一百三十八 379
卷一百三十九 380
卷一百四十 381
卷一百四十一 382
卷一百四十二 383
卷一百四十三 384
卷一百四十四 385
卷一百四十五 386
卷一百四十六 387
卷一百四十七 388
卷一百四十八 389
卷一百四十九 390
卷一百五十 391
卷一百五十一 392
卷一百五十二 393
卷一百五十三 394
卷一百五十四 395
卷一百五十五 396
卷一百五十六 397
卷一百五十七 398
卷一百五十八 399
卷一百五十九 400
卷一百六十 401
卷一百六十一 402
卷一百六十二 403
卷一百六十三 404
卷一百六十四 405
卷一百六十五 406
卷一百六十六 407
卷一百六十七 408
卷一百六十八 409
卷一百六十九 410
卷一百七十 411
卷一百七十一 412
卷一百七十二 413
卷一百七十三 414
卷一百七十四 415
卷一百七十五 416
卷一百七十六 417
卷一百七十七 418
卷一百七十八 419
卷一百七十九 420
卷一百八十 421
卷一百八十一 422
卷一百八十二 423
卷一百八十三 424
卷一百八十四 425
卷一百八十五 426
卷一百八十六 427
卷一百八十七 428
卷一百八十八 429
卷一百八十九 430
卷一百九十 431
卷一百九十一 432
卷一百九十二 433
卷一百九十三 434
卷一百九十四 435
卷一百九十五 436
卷一百九十六 437
卷一百九十七 438
卷一百九十八 439
卷一百九十九 440
卷二百 441
卷二百零一 442
卷二百零二 443
卷二百零三 444
卷二百零四 445
卷二百零五 446
卷二百零六 447
卷二百零七 448
卷二百零八 449
卷二百零九 450
卷二百一十 451
卷二百一十一 452
卷二百一十二 453
卷二百一十三 454
卷二百一十四 455
卷二百一十五 456
卷二百一十六 457
卷二百一十七 458
卷二百一十八 459
卷二百一十九 460
卷二百二十 461
卷二百二十一 462
卷二百二十二 463
卷二百二十三 464
卷二百二十四 465
卷二百二十五 466
卷二百二十六 467
卷二百二十七 468
卷二百二十八 469
卷二百二十九 470
卷二百三十 471
卷二百三十一 472
卷二百三十二 473
卷二百三十三 474
卷二百三十四 475
卷二百三十五 476
卷二百三十六 477
卷二百三十七 478
卷二百三十八 479
卷二百三十九 480
卷二百四十 481
卷二百四十一 482
卷二百四十二 483
卷二百四十三 484
卷二百四十四 485
卷二百四十五 486
卷二百四十六 487
卷二百四十七 488
卷二百四十八 489
卷二百四十九 490
卷二百五十 491
卷二百五十一 492
卷二百五十二 493
卷二百五十三 494
卷二百五十四 495
卷二百五十五 496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