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品
诗文作品
-
《太平御览》 乐部·卷四
○历代乐《吕氏春秋》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投犹蹀也。)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又曰:黄帝命伶伦与营援铸十二锺和五音,以诏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空桑,邑名。)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德与天合,其音若熙…
-
《太平御览》 乐部·卷十三
○锺《释名》曰:锺,空也。空内,受气多,故声大。《说文》曰:锺,秋分之音,物锺成也。《易通卦验》曰:人主冬至日,纵八能之士,击黄锺之宫,则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诚信。《礼记》曰: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锺。杜蕢自外来,闻锺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蕢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又《乐记》曰:锺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
-
《太平御览》 乐部·卷十九
○箫《释名》曰:箫,肃也。其声肃肃清也。《尔雅》曰:大箫谓之{言},小者谓之筊。(郭璞注曰:{言}二十二管,长尺四寸。筊十六管,长尺二寸。箫,一名籁也。)《博雅》曰:箫,大者二十三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通礼义纂》曰:伏羲作箫,十六管。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然则邕时无洞声者矣。《易说》曰:夏至之乐,补以箫。箫长四寸…
-
《太平御览》 乐部·卷二十
○鼓《风俗通》曰:鼓,不知谁所造。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万物皆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尔雅》曰: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徒击鼓谓之咢。(郭璞注曰:《诗》云:"或歌或咢"。鼖长八尺。应,在大鼓侧也。)《周易通卦验》曰:冬至,鼓用马革,圆径八尺一寸。夏至,鼓用牛皮,围径五尺七寸。《尚书》曰:周成王崩,鼖鼓在西方,长八尺。《尚书·益稷》曰:下管鞀鼓。《礼记》曰:庙堂之上,罍樽在…
-
《太平御览》 乐部·卷二十一
○琵琶《释名》曰:琵琶,本胡中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为名。《晋书》曰:石季伦善弹琵琶。《宋书》曰:庾仲文为吏部尚书,好货,先与刘德愿殊恶。德愿自持琵琶甚精丽,遗之,便复款然。《南史》曰:宋范晔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肯为。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乃罢弦。萧子显《齐书》曰:太祖江宴群臣数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
-
《太平御览》 乐部·卷二十二
○觱篥《乐部》曰:觱篥者,笳管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於胡地。制法角音,九孔漏声,五音咸备。唐以编入卤部,名为笳管,用之雅乐,以为雅管。六窍之制,则为凤管,旋宫转器,以应律管者也。《通典》曰:筚篥本名悲篥,出於胡中,其声悲。(或云儒者得传,胡人吹以惊中国马,后乃以笳为首,竹为管也。)《通典》曰:桃皮,东夷有卷桃皮以为筚篥也。二具大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乐府杂录》曰:筚篥者…
-
《太平御览》 文部·卷一
○叙文《易·贲卦·象》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春秋》襄二十五年《传》曰:郑子产献捷于晋,(献入陈之功。)士庄伯不能诘。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论语》曰:孔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又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
-
《太平御览》 文部·卷三
○赋《诗序》曰: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释名》曰:赋,敷也。敷布其义,谓之赋也。《汉书》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智深美,可以与图政事,故可以列为大夫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於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谕,咸以恻隐古诗之义也。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
-
《太平御览》 文部·卷四
○颂《诗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又曰:《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其诗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陆机《文赋》曰:颂则优游以彬郁。《文章流别论》曰:颂,诗之美者也。古者圣帝明王成功治定而颂声兴,於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於宗庙,告於神明。故颂之所美,则以为名。或以颂形,或以颂声,其细已甚,非古颂之意。昔班固为《安丰戴侯颂》,史岑为《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
-
《太平御览》 文部·卷五
○碑《释名》曰: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于是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为焉,故建道陌之头,名其文谓之碑也。《文心雕龙》曰:碑者,裨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裨岳,故曰碑也。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又宗庙有碑,树之两楹,事止丽壮,未勒勋绩。而庸器渐阙,故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庙徂坟,犹封墓也。自后汉已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
-
《太平御览》 文部·卷九
○诏《释名》曰:诏,照也。人闇不见事,则有所犯,以此照示,使照然知所由也。蔡邕《独断》曰:制,诰。制者,王者之言必为法制也;诏犹告也,告教也。三代无其文,秦汉有也。《文心雕龙》曰:皇帝驭寓,其言也神。渊嘿负扆,而响盈四表,其惟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王,事兼诰、誓。誓以训诫,诰以敷政。降及七国,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有四品…
-
《太平御览》 文部·卷十
○章表《释名》曰:下言上曰表,思之於内,施之於外也。李充《韩林论》曰:表宜远大为本,不以华藻为先。若曹子建之表可谓成文矣。诸葛亮之表刘主,裴公之辞侍中,羊公之让开府,可谓德音矣。《文心雕龙》曰:尧咨四岳,舜命八元,并陈词帝庭,匪假书翰。然则敷奏以言,即章表之义也。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思庸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事斯见矣。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於主,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初定制,则有四…
-
《太平御览》 文部·卷十四
○符《说文》曰: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释名》曰:符,付也。书所敕命於上,付使传行之。《文心雕龙》曰:符者,孚也。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汉世金竹。末代从省,代以书翰矣。《史记》曰:秦昭王破赵长平,又进围邯郸。魏昭王之子无忌号信陵君,其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平原君数遗公子书,请救於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相属,谓公子曰:"今邯郸旦暮降秦…
-
《太平御览》 文部·卷二十一
○笔《说文》曰:楚谓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释名》:笔,述也;述而书之。《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古今注》曰:牛亨问曰:"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也,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羊毛为皮,所谓鹿毫竹管也,非谓古笔也。"又问曰:"笔有彤管,何也?"答曰:"彤,赤漆耳。使史官载笔,故是赤管,言以赤心事也。"《毛诗·柏舟·静女》曰:静女其娈,贻…
-
《太平御览》 学部·卷三
○易《易乾凿度》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为道苞龠。郑玄注曰:"管犹兼也,一言而兼此三事,以成其德。道苞龠,齐鲁之间,名门户及藏器之管为管龠。"《礼记经解》曰: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论语》曰: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系辞》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