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正史类
  4. 史部
  5. 《史记》

《史记》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 -

  2003-3-7

  吴王濞①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②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

  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国亡,闲行③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合阳侯。④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并荆地,劫其国兵,西度淮,击楚,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会?,⑤布走。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⑥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⑦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⑧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⑨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注①索隐案:澎濞字也,音披位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仲名喜。”

  注③索隐谓独行从他道逃走。闲音纪闲反。

  注④索隐地理志冯翊县名,在合水之阳。音合。正义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十里。

  注⑤索隐地名也。在蕲县之西。会音古兑反。?音锤。

  注⑥索隐填音镇。

  注⑦集解徐广曰:“十二年十月辛丑。”

  注⑧索隐拊音抚。

  注⑨集解徐广曰:“汉元年至景帝三年反,五十有三年。”?案:应劭曰“克期五十,占者所知。若秦始皇东巡以厌气,后刘项起东南,疑当如此耳”。如淳曰“度其贮积足用为难,又吴楚世不宾服”。索隐案:应氏之意,以后五十年东南有乱,本是占气者所说,高祖素闻此说,自以前难未弭,恐后灾更生,故说此言,更以戒濞。如淳之说,亦合事理。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①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②

  注①集解韦昭曰:“今故鄣。”索隐案:鄣郡后改曰故鄣。或称“豫章”为衍字也。正义括地志云:“秦兼天下,以为鄣郡,今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故章城是也。”铜山,今宣州及润州句容县有,并属章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故无赋于民。”正义按:既盗铸钱,何以收其利足国之用?吴国之民又何得无赋?如说非也。言吴国山既出铜,民多盗铸钱,及煮海水为盐,以山海之利不赋之,故言无赋也。其民无赋,国用乃富饶也。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①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②于是遣其丧归葬。

  至吴,吴王愠③曰:“天下同宗,死长安□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④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且夫‘察见渊中鱼,不祥’。⑤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之而与更始。”于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⑥卒践更,辄与平贾。⑦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⑧如此者四十余年,⑨以故能使其?。

  注①索隐姚氏案:楚汉春秋云“吴太子名贤,字德明”。

  注②索隐提音啼,又音底,又音弟。

  注③正义于问反,怨也。

  注④集解应劭曰:“冬当断狱,秋先请择其轻重也。”孟康曰:“律,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朝聘也。”如淳曰:“濞不得行,使人代己致请礼也。”索隐音净。孟说是也。应劭所云断狱先请,不知何凭。如淳云代己致请,亦是臆说。且文云“使人为秋请”,谓使人为此秋请之礼也。

  注⑤集解张晏曰:“喻人君不当见尽下之私。”索隐案:此语见韩子及文子。

  韦昭曰“知臣下阴私,使忧患生变,为不祥。故当赦宥,使自新也”。

  注⑥索隐按:吴国有铸钱煮盐之利,故百姓不别徭赋也。

  注⑦集解汉书音义曰:“以当为更卒,出钱三百文,谓之‘过更’。自行为卒,谓之‘践更’。吴王欲得民心,为卒者顾其庸,随时月与平贾,如汉桓、灵时有所兴作,以少府钱借民比也。”索隐案: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此言践更辄与平贾者,谓为践更合自出钱,今王欲得人心。乃与平贾,官雠之也。正义践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着卒。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

  皆当迭为之,是为卒更。贫者欲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为践更。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月,亦各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月戍,又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给戍者,是为过更。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后改为?,乃戍边一岁。

  注⑧集解徐广曰:“讼音松。”?按:如淳曰“讼,公也”。正义讼音容。言其兼容禁止不与也。

  注⑨正义言四十余年者,太史公尽言吴王一代行事也。汉书作“三十余年”,而班固见其语在孝文之代,乃减十年,是班固不晓其理也。

  □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山①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②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闲郡。③胶西王?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

  注①索隐案:□山,山名。又□者,就也。

  注②集解服虔曰:“服舍,在丧次,而私奸宫中也。”

  注③索隐案:汉书作“常山郡”也。

  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①皆惮畏,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②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心。”

  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舐嗳及米’。③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

  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余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④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将柰何?”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王瞿然骇曰:⑤“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极矣。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⑥故吴王欲内以□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于胶西,面结之。

  注①集解韦昭曰:“故为齐分为国者胶东、济北之属。”

  注②索隐音徒鸟反。

  注③索隐案:言舐嗳尽则至米,谓削土尽则至灭国也。

  注④正义张革反。

  注⑤索隐刘氏瞿音九具反。又说文云“瞿,远视貌”。音九缚反。

  注⑥索隐案:所谓“殷忧以启明圣”也。

  胶西?臣或闻王谋,谏曰:“承一帝,至乐也。今大王与吴西乡,弟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结。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

  ①王弗听。遂发使约齐、?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而曰“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②

  注①集解文颖曰:“王之太后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尔时城阳恭王喜,景王之子。”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

  齐王后悔,饮药自杀,畔约。济北王城坏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不得发兵。

  胶西为渠率,胶东、?川、济南共攻围临?。赵王遂亦反,阴使匈奴与连兵。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①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越、东越,东越亦发兵从。

  注①集解徐广曰:“吴王封吴四十二年矣。”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①西涉淮,因并楚兵。发使遗诸侯书曰:“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②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辱之为故,③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④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谨闻教。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

  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君皆不辞分其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余万。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越直⑤长沙者,⑥因王子定长沙以北,⑦西走蜀、汉中。⑧告越、⑨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⑩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闲、河内,或入临晋关,⑾或与寡人会雒阳;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抟胡?⑿入萧关,⒀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愿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为此,愿诸王勉用之。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

  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佗封赐皆倍军法。⒁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

  敬以闻。”

  注①集解徐广曰:“荆王刘贾都吴,吴王移广陵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吴芮之玄孙靖王着,以文帝七年卒,无嗣,国除。”?案:

  如淳曰“吴芮后四世无子,国除。庶子二人为列侯,不得嗣王,志将不满,故诱与之反也”。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故,事也。”正义按:专以?辱诸侯为事。

  注④正义诖音挂。

  注⑤集解音值。

  注⑥索隐服虔云:“直音值。谓其境相接也。”

  注⑦集解如淳曰;“南越直长沙者,因王子定也。”索隐案:谓南越之地与长沙地相接。值者,因长沙王子以定长沙以北也。

  注⑧正义走音奏,向也。王子,长沙王子也。南越之地对长沙之南者,其民因王子卒而镇定长沙以北,西向蜀及汉中,咸委王子定矣。

  注⑨集解如淳曰:“告东越使定之。”

  注⑩正义越,东越也。又告东越?楚?淮南三王,与吴王共西面击之。三王谓淮南?衡山?庐江也。

  注⑾正义今蒲津关。

  注⑿索隐抟音专。专谓专统领胡兵也。

  注⒀正义今名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

  注⒁集解服虔曰:“封赐倍汉之常法。”

  七国反书闻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盎时家居,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军食,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错曰:“袁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错擅适过诸侯,①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盎曰:“臣愚计无出此,愿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②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③盎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④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

  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军,遂归报。

  注①索隐适音直革反,又音宅。

  注②正义令盎为太常,以示奉宗庙之指意。

  注③集解徐广曰:“名通,其父名广。”?案:汉书曰“吴王弟子德侯广为宗正”也。

  注④正义以亲戚之意辅汉训谕。

  条侯将乘六乘传,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②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至淮阳,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③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

  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④轻兵绝吴?道。

  注①正义上音乘,下竹恋反。

  注②正义言不自意洛阳得全,及见剧孟。

  注③正义遣正反。

  注④正义在曹州城武县东北四十二里也。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①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注①集解苏林曰:“禄伯傥将兵降汉,自为利己,于吴为生患也。”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

  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吴王专并将其兵,未度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独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谒,说王曰:

  “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闲。臣非敢求有所将,愿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

  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

  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①兵十余万,破城阳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

  注①正义地理志云城阳国,故齐,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属兖州。

  二月中,吴王兵既破,败走,于是天子制诏将军曰:“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为非者,天报之以殃。高皇帝亲表功德,建立诸侯,幽王、悼惠王绝无后,孝文皇帝哀怜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等,令奉其先王宗庙,为汉藩国,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吴王濞倍德反义,诱受天下亡命?人,乱天下币,①称病不朝二十余年,有司数请濞罪,孝文皇帝宽之,欲其改行为善。今乃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济南王辟光、?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约从反,为逆无道,起兵以危宗庙,贼杀大臣及汉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甚为暴虐。今?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②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③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

  注①集解如淳曰:“币,钱也。以私钱淆乱天下钱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卤,抄掠也。宗庙在郡县之物,皆为御物。”正义颜师古曰:“御物,宗庙之服器也。”

  注③正义置,放释也。

  初,吴王之度淮,与楚王遂西败棘壁,①乘胜前,锐甚。梁孝王恐,遣六将军击吴,又败梁两将,士卒皆还走梁。梁数使使报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恶条侯于上,上使人告条侯救梁,复守便宜不行。梁使韩安国及楚死事相弟张羽为将军,②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坚,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③欲战,条侯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遂夜?条侯壁,惊东南。条侯使备西北,果从西北入。吴大败,士卒多饥死,乃畔散。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东越。④东越兵可万余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⑤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杀吴王,⑥盛其头,⑦驰传以闻。吴王子子华、子驹亡走闽越。吴王之□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楚王戊军败,自杀。

  注①正义在宋州宁陵县西南七十里。

  注②集解徐广曰:“楚相张尚谏王而死。”正义按:羽,尚弟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属梁国。”正义宋州砀山县,本汉下邑县。

  注④正义东越传云:“独东瓯受汉之购,杀吴王。”丹徒,润州也。东瓯即东越也。东越将兵从吴在丹徒也。

  注⑤集解韦昭曰:“啖音徒览反。”

  注⑥集解孟康曰:“方言‘戟谓之?’。”索隐?音七江反。谓以戈刺杀之。

  邹氏又音舂。亦音“从容”之“从”,谓撞杀之也。

  注⑦集解吴地记曰:“吴王濞葬武进县南,地名相唐。”索隐张勃云“吴王濞葬丹徒县南,其地名相唐”。今注本云“武进县”,恐错也。正义括地志云:“汉吴王濞?在润州丹徒县东练壁聚北,今入于江。吴录云丹徒有吴王?,在县北,其处名为相唐。”

  三王之围齐临?也,三月不能下。汉兵至,胶西、胶东、?川王各引兵归。胶西王乃袒跣,席?,饮水,谢太后。王太子德曰:“汉兵远,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余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坏,不可发用。”弗听。汉将弓高侯颓当①遗王书曰:“奉诏诛不义,降者赦其罪,复故;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王肉袒叩头汉军壁,谒曰:“臣?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敢请菹醢之罪。”弓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军事,愿闻王发兵状。”

  王顿首膝行对曰:“今者,□错天子用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等以为不义,恐其败乱天下,七国发兵,且以诛错。今闻错已诛,?等谨以罢兵归。”将军曰:“王苟以错不善,何不以闻?*(及)**[乃]*未有诏虎符,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意非欲诛错也。”乃出诏书为王读之。读之讫,曰:“王其自图。”王曰:“如?等死有余罪。”遂自杀。太后、太子皆死。胶东、?川、济南王皆死,②国除,纳于汉。郦将军围赵十月而下之,赵王自杀。济北王以劫故,得不诛,徙王?川。

  注①集解徐广曰:“姓韩。”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云‘自杀’。”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独赵后下。复置元王少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续元王后。徙汝南王非王吴故地,为江都王。

  太史公曰:吴王之王,由父省也。①能薄赋敛,使其?,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②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

  “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注①集解言濞之王吴,由父代王被省封合阳侯。省音所幸反。索隐省音所景反。省者,减也。谓父仲从代王省封合阳侯也。

  注②索隐谓与太子争博为争技也。

  【索隐述赞】吴楚轻悍,王濞倍德。富因采山,衅成提局。?矜贰志,连结七国。婴命始监,错诛未塞。天之悔祸,卒取奔北。

本纪
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1
卷二 夏本纪 第二 2
卷三 殷本纪 第三 3
卷四 周本纪 第四 4
卷五 秦本纪 第五 5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6
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 7
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8
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 9
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 10
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 11
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 12
表
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13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14
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15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16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17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18
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19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20
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21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22
书
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 23
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 24
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 25
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26
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27
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28
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29
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30
世家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31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32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33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34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35
卷三十六 陈□世家 第六 36
卷三十七 ?康叔世家 第七 37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38
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39
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40
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41
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42
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43
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44
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45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46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47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48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49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50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51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52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53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54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55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56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57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58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59
卷六十 王世家 第三十 60
列传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61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62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63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64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65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66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67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68
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69
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70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71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72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73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74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75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76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77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78
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79
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80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81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82
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83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84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85
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86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87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88
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89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90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91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92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93
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94
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95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96
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97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98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99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100
卷一百一 袁盎□错列传 第四十一 101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102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103
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104
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105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106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 列传第四十七 107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108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109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110
卷一百一十一 ?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111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112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113
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114
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115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116
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117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118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119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120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121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122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123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集 124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125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126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 127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128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129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130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