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正史类
  4. 史部
  5. 《史记》

《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 -

  2003-3-7

  白起者,?人也。①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②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③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④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干⑤河。⑥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⑦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⑧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⑨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⑩遂东至竟陵。⑾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⑿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⒀

  注①正义?音眉,岐州县。

  注②索隐在河南也。正义今洛州伊阙。

  注③正义今洛州南十九里伊阙山,号曰龙门是也。

  注④正义言太尉。

  注⑤集解徐广曰:“音干。”

  注⑥集解郭璞曰:“今河东闻喜县东北有干河口,因名干河里,但有故沟处,无复水也。”索隐魏以安邑入秦,然安邑以东至干河皆韩故地,故云取韩安邑。

  注⑦集解徐广曰:“河东垣县。”

  注⑧索隐地理志不载光狼城,盖属赵国。正义光狼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也。

  注⑨集解徐广曰:“昭王二十八年。”正义鄢邓二邑在襄州。

  注⑩正义夷陵,今峡州郭下县。

  注⑾正义故城在郢州长寿县南百五十里,今复州亦是其地也。

  注⑿正义陉庭故城在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也。

  注⒀集解徐广曰:“此南阳,河内修武是也。”正义案:南阳属韩,秦攻之,则韩太行羊肠道绝矣。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①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②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③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④

  注①索隐地理志野王县属河内,在太行东南。孟康曰“古邢国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河南新郑,韩之国都是也。”索隐郑国□韩之都,在河南。

  秦伐野王,是上党归韩之道绝也。

  注③索隐平阳君未详何人。

  注④正义常山一名华阳,解在赵世家。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①拔之。

  注①集解徐广曰:“属颍川。”索隐今其地阙。西河别有蔺县也。正义按:检诸地记,颍川无蔺。括地志云:“洛州嵩县本夏之纶国也,在缑氏东南六十里。”

  地埋志云:“纶氏属颍川郡。”按:既攻缑氏、蔺,二邑合相近,恐纶蔺声相似,字随音而转作“蔺”。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①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②以按据上党民。③四月,?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④秦斥兵斩赵裨将茄。⑤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⑥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⑦夺西垒壁。⑧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⑨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闲,⑩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闲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详败而走,⑾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⑿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⒀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⒁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一五]遮绝赵救及粮食。

  注①集解音纥。

  注②集解徐广曰:“在泫氏。”索隐地理志泫氏今在上党郡也。正义长平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一里也。

  注③索隐谓屯兵长平,以据援上党。

  注④索隐谓犯秦之斥候兵也。

  注⑤索隐音加,裨将名也。

  注⑥索隐鄣,堡城。尉,官也。正义括地志云:“赵鄣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

  城,在泽州高平县西二十五里。又有故谷城。此二城□二鄣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一作‘乘’。”

  注⑧正义赵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六里是也。□廉颇坚壁以待秦,王?夺赵西垒壁者。

  注⑨正义数音朔。挑,田鸟反。

  注⑩正义纪苋反。

  注⑾正义详音羊。

  注⑿正义秦壁一名秦垒,今亦名秦长垒。

  注⒀正义赵壁今名赵东垒,亦名赵东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五里,□赵括筑壁败处。

  注⒁正义时已属秦,故发其兵。

  注⒂索隐时已属秦,故发其兵。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①秦分军为二:王?攻皮牢,②拔之;司马梗定太原。③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

  曰:“然。”又曰:“□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④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⑤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⑥故不如因而割之,⑦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⑧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注①索隐秦前攻赵已破上党,今回兵复定其郡,其余城犹属赵也。

  注②正义故城在绛州龙门县西一里。

  注③正义太原,赵地,秦定取也。

  注④正义鄢在襄州率道县南九里。郢在荆州江陵县东六里。汉中,今梁州之地。

  注⑤集解徐广曰:“平皋有邢丘。”正义邢丘,今怀州武德县东南二十里平皋县城是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亡音无也。”

  注⑦正义因白起之攻,割取韩、赵之地。

  注⑧集解徐广曰:“卷县有垣雍城。”正义释地名云:“卷县所理垣雍城。”

  按:今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也。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①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注①正义任,入针反,堪也。

  秦王使王?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①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②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③秦昭王与应侯?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④

  注①正义强,其两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属安定。”正义故城在泾州鹑觚县,城西□古阴密国,密康公国也。

  注③索隐按:故咸阳城在渭北。杜邮,今在咸阳城中。正义说文云“邮,境上行舍”,道路所经过。今咸阳县城,本秦之邮也,在雍州西北三十五里。

  注④集解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向使?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何者?设使赵?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

  谓善战而拙胜。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索隐卷音拳。袒音浊苋反,字亦作“绽”。?音救。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①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②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③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④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注①索隐地理志频阳县属左冯翊,应劭曰“在频水之阳也”。正义故城在雍州东同官县界也。

  注②正义音预。

  注③正义蓟音计。

  注④集解徐广曰:“秦讳‘楚’,故云荆也。”索隐贲音奔。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①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②蒙恬攻寝,③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④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注①集解徐广曰:“势,一作*(新)*‘*[断]*’。”

  注②集解音余。正义在预东北五十四里。

  注③集解徐广曰:“今固始寝丘。”索隐徐广云固始寝丘。固始,县,属淮阳。

  寝丘,地名也。

  注④索隐在汝南,□应乡。正义言引兵而会城父,则是汝州郏城县东父城者也。括地志云:“汝州郏城县东四十里有父城故城,□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又许州华县东北四十五里亦有父城故城,□杜预云襄城城父县者也。此二城,父城之名耳,服虔城父是误也。

  左传及注水经云‘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十三州志云‘太子建所居城父,谓今亳州城父是也’。此三家之说,是城父之名。地理志云颍川父城县,沛郡城父县。据县属郡,其名自分。古先儒多惑,故使其名错乱。”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①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②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③而不信人。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⑤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注①正义罢音皮。悖音背。

  注②集解徐广曰:“善,一作‘?’。”索隐谓使者五度请也。

  注③集解音□。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粗’。”

  注⑤集解徐广曰:“专亦作‘抟’,又作‘?’。”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①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②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注①集解徐广曰:“超,一作‘拔’。汉书云‘甘延寿投石拔距,绝于等伦’。

  张晏曰‘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延寿有力,能以手投之。

  拔距,超距也’。”索隐超距犹跳跃也。

  注②正义徐州县也。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①或曰:“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强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

  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居无何,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

  注①正义今邢州平乡县城本秦钜鹿郡城也。

  太史公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龙身。①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龙音没。”

  【索隐述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坑。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本纪
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1
卷二 夏本纪 第二 2
卷三 殷本纪 第三 3
卷四 周本纪 第四 4
卷五 秦本纪 第五 5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6
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 7
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8
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 9
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 10
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 11
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 12
表
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13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14
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15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16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17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18
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19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20
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21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22
书
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 23
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 24
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 25
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26
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27
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28
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29
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30
世家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31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32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33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34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35
卷三十六 陈□世家 第六 36
卷三十七 ?康叔世家 第七 37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38
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39
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40
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41
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42
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43
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44
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45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46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47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48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49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50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51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52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53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54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55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56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57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58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59
卷六十 王世家 第三十 60
列传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61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62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63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64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65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66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67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68
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69
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70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71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72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73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74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75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76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77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78
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79
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80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81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82
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83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84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85
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86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87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88
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89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90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91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92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93
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94
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95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96
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97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98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99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100
卷一百一 袁盎□错列传 第四十一 101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102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103
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104
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105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106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 列传第四十七 107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108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109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110
卷一百一十一 ?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111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112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113
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114
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115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116
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117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118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119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120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121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122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123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集 124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125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126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 127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128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129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130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