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籍典藏

国学典籍

  • 首页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古籍
  3. 子部
  4. 术数类
  5. 《焦氏易林注》

《焦氏易林注》

叙

+ -

昔者,同年友尚君节之著《焦氏易诂》,河北大儒王晋卿先生见之,曰:“此书将二千年易家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陈散原与王晋卿书曰:“读尚氏《焦氏易诂》,叹为千古绝作,以今世竟有此人著此绝无仅有之书,本朝诸儒见之当有愧色。”夫王、陈二先生,皆老师宿儒,于《周易》皆有著述,胡以倾佩此书若是之极哉!墉于《周易》,夙未致力,徒震乎二先生之言而莫明其所以然,乃即《焦氏易诂》而读之,久之,悉节之先注《易林》,复抽绎焦易,著为《易诂》。其大本大原,皆在《焦氏易林注》中,然后知二先生倾佩之由而绝非妄叹也。盖《易林》一书,二千年来无有通其义者。今所传元刊书注及陆敕先、顾千里、黄荛圃所考订,丁晏《易林释文》,翟云升、牟庭等之《易林校略》,统所释只二三百条,且只人物故事及字句之讹误,至于考及易象者,千余年来无一人也。独节之谓西汉释《易》之书,无如《易林》之完善。凡《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且无一象不本之《易》。于是搜求易象之根源,考稽《林》辞之依据,校勘板本之沿革,纠正音韵之讹谬,逐字注释,使读者燎若观火,无一不解之词,亦无一无根之象。盖古圣人之作《易》,本由观象,后圣人之系《易》,亦由观象。《焦氏易林》之辞,仍不外观象而已,但其所用之正象、覆象,多半失传,故学者不解其所谓。岂知以艮为龟、为金,以兑为月、为老妇,以坎为矢,以乾为日,坤为水,皆本之《易》,而二千年来无有识者。故《易》多误解,《易林》之辞亦遂难通。今节之独得之。盖不知几经研考,几经印证,反复寻绎,不得不休,积之既久,始逐次领悟。又久之始融会贯通。大义既通,不但为焦氏之功臣,实于易学所关至巨,其有功于后学甚大。至于爬梳字句,阐发幽滞,考稽故事,为先儒所不能释,或释之而误,为一一订正其失者,犹其余事也。乃《焦氏易诂》既付梓传世,《易林》之注,以篇帙浩繁,印行匪易,小儿道益从先生游,筹之至再,力亦未赡。会丰润董宗之、董作人昆仲闻之,曰“是我后学之责也”,慨然相助,是书始得公之于世。夫以二千年人人爱读之书,而人人不能解其义,今忽冰消雾释,剨然得解,则是书之出,如剑光射斗,不能终湮者,理也。然非宗之昆仲之热心文学,亦不能成功若是之速。语云:附骥而名益彰,其是之谓乎!故并及之。

己卯冬月,年愚弟蒲城仵墉谨识

叙 1
例言 2
卷一
乾之第一 3
坤之第二 4
屯之第三 5
卷二
蒙之第四 6
需之第五 7
訟之第六 8
師之第七 9
卷三
比之第八 10
小畜之第九 11
履之第十 12
泰之第十一 13
卷四
否之第十二 14
同人之第十三 15
大有之第十四 16
謙之第十五 17
卷五
豫之第十六 18
隨之第十七 19
蠱之第十八 20
臨之第十九 21
卷六
觀之第二十 22
噬嗑之第二十一 23
賁之第二十二 24
剝之第二十三 25
卷七
復之第二十四 26
无妄之第二十五 27
大畜之第二十六 28
頤之第二十七 29
卷八
大過之第二十八 30
坎之第二十九 31
離之第三十 32
咸之第三十一 33
卷九
恒之第三十二 34
遯之第三十三 35
大壯之第三十四 36
晉之第三十五 37
卷十
明夷之第三十六 38
家人之第三十七 39
睽之第三十八 40
蹇之第三十九 41
卷十一
解之第四十 42
損之第四十一 43
益之第四十二 44
夬之第四十三 45
卷十二
姤之第四十四 46
萃之第四十五 47
升之第四十六 48
困之第四十七 49
卷十三
井之第四十八 50
革之第四十九 51
鼎之第五十 52
震之第五十一 53
卷十四
艮之第五十二 54
漸之第五十三 55
歸妹之第五十四 56
豐之第五十五 57
卷十五
旅之第五十六 58
巽之第五十七 59
兌之第五十八 60
渙之第五十九 61
卷十六
節之第六十 62
中孚之第六十一 63
小過之第六十二 64
既濟之第六十三 65
  • 古籍
  • 诗文
  • 人物
  • 词牌
  • 朝代

扫一扫,用手机访问

Copyright ©国学书籍典藏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8448号-1